壬寅虎年腊八粥史话

每逢腊月,尤其是过完新年之后,尤其的居住在乡村的人们就对腊八粥的情节可谓是别有情趣。人们把红豆、红枣、桂圆、花生、莲子等放在大锅里熬粥,早上一起来天没有放亮就开始吃粥了,并将此粥称为“腊八粥”。

腊八粥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有不少说法。其中主要有以下两种:

佛祖像

一种是:佛祖释迦摩尼遍游印度的名山大川,以寻求人生的真谛。他到了北印度的摩揭陀国(现在印度的比哈尔邦尼连河附近时,又累又饿,昏倒在地,这时,一位牧牛女子见此情景,急忙把牛奶煮了,一口一口喂他,使释伽摩尼很快恢复了健康。佛教兴盛以后,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就规定这个日子为古印度人民“斋僧”和救济穷人、施舍饮食的日子。

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信奉佛教的西域大月氏国国王派使臣伊存到长安,西汉的博士弟子秦景宪跟着伊存策浮屠经。从此,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羽林郎蔡愔(yin)奉命出使西域,专门求取佛经和佛像。后来,他们到达了天竺国,找到了佛教的大师们,并向他们转达了汉明帝想要取经求佛的虔诚愿望。大师们遂派竺法兰和迦叶摩腾两位大师带着许多佛经,随蔡愔等人来到了中国。汉明帝欣喜异常,特从国库里拨出一大笔钱,又从各地调来许多能工巧匠,在洛阳城里修建了我国第一所佛寺。因为竺法兰和迦叶摩腾是用白马驮经而来的,所以这所佛寺被命名为“白马寺”。

“白马寺”建成后,信奉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佛门典故和传统做法也越传越广。于是,腊月初八施舍这件事逐渐变成了熬制“腊八粥”的习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自周代起便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了。“腊”,本是岁终的一种祭祀名称。因为在大收之后又比较空闲的十二月举行,也便渐渐将十二月叫作“腊月”;又因为腊祭所拜之神有风神、雨神、水神、火神等共八位,故称“腊八”。至于祭祀的具体日子,有时在月初,有时在月底,并不固定。后来,人们为了好记,也为了表示对八位神仙的度诚,才定为腊月的第八天。

关于腊八那天要吃腊八粥,最初源于吃红豆粥以避瘟疫。据说,上古颛顼(zhaunxu)帝的三个儿子死后变成了鬼,专门惊吓人家的小孩,从而导致小儿惊风。但鬼怕赤豆,所以腊八节用赤豆粥驱鬼。后来,人们又引申为吃腊八粥不但可以驱鬼邪。避瘟疫,还可以庆丰年,讨吉利,于是又逐渐得变成了一种庆贺五谷丰登的习俗。在北方大部分地方,人们还时兴在吃腊八粥之前要先盛上几碗摆在供桌上,敬神祀祖。祭祀后,再将它分盛食盒中馈赠亲友。然后,一家老小再聚在一起吃,若有亲人外出未归,还得将他的那份留出来,有的人家还让家畜家禽吃,甚至将粥微在车、磨、碾上,涂抹在果树上。意思是丰收也有它们的功劳,以示诚意,并期盼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俗语“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迎丰年”,就寄托了百姓期望幸福的纯朴愿望。这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寺院和民间却都将这一天视为重大节日,并都有吃腊八粥的习惯。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腊八粥,不少史籍均有记载。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十二月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粮煮粥而食也”。“七宝”是指撒在粥面的杏仁、桃仁、果脯等;“五味”则指江米、黄米、豆子等煮粥的五种主料。在元代,腊月初八,大都是“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红糟粥以供佛饭僧,都中官员士庶作朱砂粥”。到清代,腊八粥的食俗最盛。这天京师各寺院,“寺钟腊鼓响郎当,香积厨中笋蕨香。内史传宣颁果粥,深空一样礼空王”。而民间,则是“家家腊八煮双弓,榛子桃仁染色红,我喜娇儿逢鉴揆,长叨佛佑荫无穷”。至今,在北京最大的喇嘛寺院雍和宫内,仍有一口直径二米,深一米五的大铜锅。此锅就是当年专为清室和文武百官等熬腊八粥用的那口富于传奇色彩的大锅。

到了道光年间,可以说腊八粥发展到鼎盛时期。据说,道光皇帝还曾作《腊八粥》诗一首。诗曰:

一阳初复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节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但是,这对早已日薄西山的清王朝来说,只能是一种历史的讽刺。

如今,腊八粥已经被现在筒装八宝粥所代替,在农村人们还是依旧爱做爱吃,做为一种调剂口味的传统节日粥品。

曾记否,自己小时候,那会儿还在本村上小学,走着走着就去学校里了,学校在西边,吃完粥就径直往村口走就到了学校,那会儿教室里生炉子,每位学生都要当值日生,就是每人一天,学生还没有来就生着炉子,教室里温度起来后,就要把炉火蒙住,快到下课时,看看炉下有没有炉灰,有的话要用铁簸箕出去,用筛子把兰炭剩下,蒙炉子用。因为那会是二顿饭,村里放牛的回来路过校门后,学校也就快放学了,轮到明天当值日的学生要封炉子,其余的学生就可排队回家了。自己那会儿小,跑得快,老师看到学生出了门洞,就回自己家里,自己看到老师不再后面跟着了,就一溜烟跑了,肚子咕咕叫了,早上吃的早也饿得早,所以,跑回家里看看母亲把剩下的腊八粥放在哪里了啊?先垫一垫肚子,家里有什么吃的,吃完后好写作业……

回想小时候,那会吃两顿饭的年代,简直是像讲故事。因为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三餐制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也如《论语乡党》注中写的,“一日之中三时食。朝、夕、日中时。”现在可谓是一日三餐,生活惬意极啦!据史考证,传统的两餐制起源于汉代时期。早餐,一般安排在天色微明之后,时称“寒具”.成书于西汉的《礼记·内则》中就此写道:当时未成年的男女,在天亮后都要向父母请安,问候饮食。如果父母已吃过早饭,即可告退;如来进食,则要在一旁侍奉,等候差遭。第二顿饭是午饭,时称“中饭”或“过中”。午饭一般是在正午时刻,所以,直到现在华北一带仍称午饭为“晌午饭”。而第三顿饭则为晚餐,又叫“哺食”。《说文解字》上说,“哺者,日加申时食也”。清人王筠在其《说文解字句读》中解释道:“谓日加申之时而食谓之哺也。”而申时,大约是在下午三至五点之间。

同今人相比,汉代的两餐这是因为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勤劳节俭的美德。天亮后,可以下地干活,或做别的事;而天黑后,几乎无活可干,又没有“夜生活”的方便条件,所以早点儿休息,还有利于第二天下地干活。久而久之,被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白虎通义·礼乐》中写道:天子“平旦食,少阳之始也;昼食,太阳之始也;哺食,少阴之始也;暮食,太阴之始也”。可见,餐次的多少也是与其贫富贵贱密切相关的。

话说回来,腊八粥就是父母亲倾力倾为所做的一顿美食,与其说是腊八粥,不如说它是稀罕粥,因为母亲为了过年春天正月有稀罕人也就是走亲戚,来了舅舅妗妗外甥等,吃饭的时候,大锅里炖糕,花馍馍、油布袋等好吃的食物,其中腊八粥那是一定让拜年的亲戚吃上的美食。因为晋北的冬天特别寒冷,屋外就是天然的冰柜,有什么豆腐粉条腊八粥等都可以放瓷盔里冷藏起来,环保节能绿色安全。

腊八粥

想一想,小时候,母亲熬制的腊八粥特别好吃,曾记得母亲告诉我说,要趁热吃,不要拖拉吃,不然眼睛就长红眼圈啦,想起来,那会儿吃着粗粮做的腊八粥,吃到嘴里别提多美了,可是现在鸡鸭鱼肉山珍海味都能够吃上了,可是那种美味的感觉却丝毫找不到了,所以,那些吃过母亲做的腊八粥的人就写了很多关于母亲的歌曲,而且至今经久不衰,譬如《慈祥的母亲》、《献给妈妈的歌》、《母亲》、《世上只有妈妈好》、《唱给妈妈的歌》、《听妈妈的话》、《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沉默的母亲》、《妈妈我爱你》、《鲁冰花》、《妈妈的吻》、《我的》、《烛光里的妈妈》、《时间都去哪儿啦》、《常回家看看》等,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不管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到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腊八节腊八粥

别人煮的八宝粥我吃过,熬的我也喝过,感觉都不如母亲做的好吃。母亲的手艺巧,精心挑选搭配的各种杂粮豆,经过充分的熬煮,再加上火候把握得恰到好处,盛在瓷碗里的腊八粥,各种胀鼓鼓的豆粒儿珠圆玉润,在黏糊糊的稠液中莹莹地透着亮光,煞是好看。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袅袅地舞动着升散开来的热气里弥漫着甜丝丝、香喷喷的味道,不等入口,感觉已甜到了心里,在那钻进鼻腔的香味不断的诱惑之下,美美地吃上一口,细细地咂一咂,慢慢来品一品,那感觉,简直就是人间难得的美味!

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可吃着母亲做的腊八粥心里却是暖的,不要说营养的全面,单是那入口难忘的滋味,就足够让人三生难忘啦!

现在城市人超市里卖的罐装的八宝粥,不知是不是源于我们的腊八粥,有时买来当便餐,比现熬煮省事多了,可吃起来甜腻腻的,总吃不出当年的香甜滋味。

母亲说,喝了腊八粥,用粥堵住嘴,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因为腊八一过,就算开始过年了。广大乡村的人们尤其是孩子们,天天数着算着离大年还有几天几天,这日子里温馨醇厚的意蕴,也就在人们的期盼里,随着腊八粥的童年甜香,在纯朴的乡村人的心里,在淳厚暖阳的乡风里,渐渐弥漫开来久久不能平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2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