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药物巨典里的羊奶

《本草纲目》第页中记载“羊乳甘温无毒,可益五脏、补肾虚、益精气、养心肺;治消渴、疗虚劳;利皮肤、润毛发;和小肠、利大肠”。

  羊奶之“甘温无毒”

  甘:味甘的食物通常都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

  温:不同于日本人喜欢吃冷食,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历来都讲究“温补”,这在中国食补中较为推崇。

  无毒:老话说“是药三分毒”,而羊奶却是罕有的无毒,这里的毒指的是没有攻邪作用,是调理扶正之品。

  羊奶无毒

  关于羊奶之“可益五脏、补肾虚、益精气、养心肺、治消渴、疗虚劳”

  所谓五脏,指的是肺、肝、肾、心、脾胃,同中国传统的金木水火土相对应,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五脏能够贮存、分泌、制造精气,故保护好五脏,便是保护好了身体。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认为羊奶对人的五脏都是有益的,可以补肾虚、益精气、养心肺,进而达到治消渴、疗虚劳。

  羊奶之“利皮肤、润毛发”

关于这里更多的是从美容的角度来看羊奶。平时我们提到的皮肤要好,好的标准无外乎是细嫩光滑有光泽,有弹性。

  羊奶之“和大肠、利小肠”

  关于大肠小肠,对普通人而言只要肠胃能正常运作,不便秘,不肠绞即可。羊奶对肠胃的消化吸收、养分舒化有益,对大肠的作用主要在于排出残渣、清浊祛毒,利于通畅。

  从中国“羊文化”到“羊奶文化”

  羊文化

  羊文化是一种温和、保守、细腻、内敛的文化形态,最早可追溯到约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它是构成我国传统意识文化形态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羊文化”神秘而悠远,今天,“羊奶哥”陪您一同探索神秘的中国“羊文化”。

  “羊文化”起源

  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龙”之说其实都是后来的事情,这种传说中的动物没有出现之前,“羊”曾是不少部落的图腾,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炎帝也都与“羊”有着浓厚的“血缘关系”,并且,最早以“羊”作为部落图腾。后来的的图腾文化,也都深受羊图腾的影响,“羊文化”作为一种原始的意识形态慢慢传承下来。

  “羊文化”影响

  “羊”对中华文化影响极为深远,不论是古代司法制度,还是古人审美观念……都与“羊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伏羲曾受“羊角柱”的启发,发明了推动中华文明进程的“八卦”;尧帝主政时,皋陶作为国家法官,曾利用“一角之羊”断案无数,实现司法公正;古人的审美观念也曾受到羊文化的影响,汉代董仲舒将儒家文化的核心精华“仁”、“义”、“礼”赋予到羊的身上,赞叹羊是“美”、“祥”之物;明代甚至将“羊之跪乳”编进儿童启蒙读物《增广贤文》中,将羊塑造成懂得感恩的典范……

  “羊文化”字源意义

  古时“羊”与“祥”是相通的,“善”与“美”的本义也均与“羊”有关。通过对字源、语源进行文化学研究,我们还能捕捉到大量关于羊与早期文化生成关系的信息。最早可见的文字资料卜辞表明,殷商时期已经“六畜”俱全,以“六畜”为字根的各部分字,羊占首位:“羊言为善”、“羊食为养”、“羊大为美”……渗透着“羊文化”的很多汉字至今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咀嚼……

  羊奶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一种文化都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承。从中国“羊文化”到“羊奶文化”值得每一个人细细探究和品读。而从中国“羊文化”深入到羊奶领域,有许多值得肯定和探究的地方。

  清代学者王永彬在《围炉夜话》里提出“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羊奶的营养特质又让这份孝意更浓。《本草纲目》中记载:“羊乳甘温无毒,可益五脏、补肾虚、益精气、养心肺;治消渴、疗虚劳;利皮肤、润毛发;和小肠、利大肠。”《魏书》王琚传记载“常饮羊乳,色如处子。”《备急方》中载:治小儿口疮,羊乳细细沥口中。《食疗本草》(明·姚可成著)记述:“羊奶亦主消渴、治虚痨、益精气、补肺、肾气、和小肠。和脂作羹,补肾虚,利大肠”。

  另外《食医心鉴》、《饮膳正要》、《药性论》、《孟诜》、《日华子本草》《千金方》、《备急方》、《小品方》、《中国药膳学》、《四部医典》、《传世养生本草》、《中国补品》等医药典籍对羊奶均有记载。

 

联系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0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