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历史让司马光不高兴的一道鸭羹

美丽的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80524/6278634.html

餐桌上的历史

让司马光不高兴的一道鸭羹

处暑天吃鸭子大概是晚近才兴起的民俗。“七月半鸭,八月半芋”,鸭子这时候最为肥美。历史上,用鸭子做菜成就了不少美食。比如乾隆爱吃的八宝鸭,北京人爱吃的烤鸭,南京人爱吃的板鸭。

鸭子从哪儿来?

现今的科学证实,中国的鸭子由绿头鸭驯化而来,它是中国原产物种,这一点和“六畜”中的牛、羊、马不一样,它们是通过欧亚大陆史前时代文化交流传入中国的。

相传伏羲氏结网罟捕鱼捉鸟,绿头鸭就是捕获的野鸟中的一种。经长期饲养,被驯化为家鸭。辞书之祖《尔雅》一书中记有凫和鹜。凫指野鸭;鹜,说的便是家鸭。

江南水乡,湖泊众多,港汊交错,宜于饲鸭。《吴地志》载,“吴王筑城养鸭,周围数十里”。这是江南养鸭最早的文字记录。到了秦汉时期,鸡鸭鹅已成为当时的三大家禽。

养鸭,自然便会吃鸭。《南齐书》里记录了齐武帝永明九年正月的祭祀场景,说“荐宣皇帝起面饼、鸭(月隺),孝皇后荐笋、鸭卵、脯酱、炙白肉……并平生所嗜也”。

“起面饼”,就是用发面做的面食;(月隺),肉羹。就是说这次祭祀齐宣帝,用到了发面饼和鸭肉羹,祭祀齐宣帝的皇后呢,则用到了笋子和鸭蛋。这都是他们生前爱吃的。

这次祭祀的祭品,明显不合国家的祭典。原来,齐武帝梦见高帝对他说:“南朝宋那些皇帝常常挤到太庙里,跟着我要食物,抢吃的,你啊,可以另找一个地方祭祀我。”于是,武帝命人在清溪旧宅春秋四季祭祀祖父母和父母,祭祀时所使用的祭品以及穿的衣服,也都按照家中礼节进行。

对这一点,史学家司马光颇不以为然。他说,春秋时楚国高官屈到这个人最喜欢吃菱角,但他的儿子屈建祭祀时把菱角撤掉了,认为不可以因为个人的嗜好而冒犯国家的祭典。更何况儿子做皇帝,却用平民的礼仪来祭祀父亲呢?

不管怎么说,这则史料给我们留下了宣皇帝萧承之日常的一面。

先说发面饼。东汉中叶前后已出现酒酵发面,到魏晋时期又出新了酸浆和酵面两种发面原料。上层人士尤其爱吃发酵面食。晋书说权臣何曾性豪奢,“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换句话说,不是开花馒头他不吃。从南齐宣帝爱吃发面饼这条史料看,江南也已流行开面食的发酵技术。

而在鸭子的制作方面,秦汉时期铁锅已经普及,煎、熬等法也已出现。之前流行的煮、蒸等法被继续使用。酒、醋、酱、酱清、盐、糖等调料都已被制造出来;花椒、桂皮、姜、葱、蒜、芥子、韭、薤、紫苏、茱萸、蓼等辛香类调味品也使用得十分纯熟。

所以,南齐宣帝的这碗鸭羹并不会难吃。

先秦的羹含义极其广泛,大致包括煮肉、带汁肉、纯肉汁、浓汤。汉代以后羹主要成了浓汤的专称。浓汤类的羹大多要加米屑(糁),孔子在陈蔡之间狼狈不堪,说他吃的是“藜羹不糁”,也就是不加米屑的羹,也就是一碗野菜汤。南齐宣帝的这碗鸭羹想必是加上糁做的吧。这碗鸭羹里还有什么,具体如何制作,我们不知道,也无法还原,但江南有一道鸭羹,如今已成为江苏省的传统名菜,这就是“甫里鸭羹”。

唐代的苏州诗人陆龟蒙隐居松江甫里,他养鸭吃鸭,夫人蒋氏则善于做鸭子。她做的卤糟鸭,味道绝佳。一次,陆龟蒙与皮日休共饮,酒未喝完鸭子却吃完了,于是蒋氏将鸭子内脏清洗切丁,和银杏果一起做了一道“鸭羹”,竟鲜香可口。这道菜世称“甫里鸭羹”,流传至今。当然,现在的做法比起蒋氏的来,工艺要更为复杂,调料也更为丰富。

校对徐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1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