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片村壮族文化简论

前言

一个民族要想长远的发展下去,离不开民族文化与之相随;一个民族要想有意义的发展下去,更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支撑。普片村是位于广南县底圩乡普龙村民委的一个地道壮族村落,壮族文化色彩浓厚,民族特色无与伦比,在这里能感受到壮族人民的热情与神秘的壮族色彩。于此之前,我在网上搜索有关普片村的资料,却仅查到寥寥无几而且还是多年前的村落概况。一个美丽又丰富的壮族村子,绚丽的文化不该就此潦草描述而埋没。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普片壮族人,随着社会的发展,普片村汉化现象日益严重,许多传统壮族文化失传与淡化。对此,我根据个人积累储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和个别交谈等方式深入了解普片村,探寻壮族文化的美好,让这些民族文化以另一种方式重现。普片村的壮族文化丰富多彩,于此不能每个方面都详细介绍,只能简略梗概。作此类调查定会有缺漏与不足,还望读者海涵和提出建议,也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维系我们壮族文化。

注:下文出现的壮族仅代表普片村壮族,其他地区会特殊说明,出现的日期为农历

一.节日习俗与宗教信仰

壮族的岁时习俗来源广泛,有着多姿多彩的形态和复杂的结构,渗透着壮族人民的思想,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岁时习俗是贯穿一年始终的。从一年之始的春节起,经过万木争荣的春天,浓荫蔽日的盛夏,硕果累累的秋天,草木枯黄的冬日,壮人都有自得其乐的节日。每一个民族也都有着自己的信仰,壮族也不例外,壮族人所信仰的是道教分化而来的摩教和巫教,虽然缺乏科学性,但亦是蕴含着壮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节日与习俗

(1)三十晚(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开始宰杀鸡鸭祭祖,同时家里有小孩的家庭还要进行招魂仪式,吃团圆饭,嫁出去的女儿吃过晚饭后离婆家近的可以回家相聚。晚上要守岁(村里面大多数人家都是除夕守岁,但万姓人家是初一守岁,相传是先祖为了抵御外敌而归家晚了一天,所以守岁也落后其他人家一天),晚上要一直点香,寓意薪火相传,子孙不断。

(2)春节:正月初一,最大也是最隆重的日子。这天要穿新衣服(也有人在除夕晚就穿了),吃粽子,吃米花,喝甜酒,好友相约作伴,村头闲谈作乐等,以前在初一不可以串门,但现在这个习俗已经不是所有人都记得了。每个氏族也会相约聚餐,亲朋好友在之后几天陆续串门贺喜,小孩子就是在这个时候拿到压岁钱。

(3)十五(元宵):正月十五,炖猪脚,祭祖。

(4)小节:二月初一,做糯米粑粑,油炸粑粑,炖肉。

(5)三月三:三月的第一个亥日,这是普片村壮族与其他壮族不同的的一点,这一天是壮族传统节日里最热闹的一天。染花糯米饭,花蛋,吃糯米粑粑等。壮族人天生有一个好嗓子,在今天,对唱山歌显得十分热闹。普片村沿着达良河而成,农历的三月是公历的四月,低纬度的原因让四月份也炎热不堪,于是有了摸鱼节。

“三月三”摸鱼节是普片壮族独有的特色文化节。活动分为民族文化表演、千人摸鱼及农耕体验等环节。在文化表演环节中,来自全乡不同村寨、不同民族共计30余支队伍纷纷上台表演。有代表壮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沙戏》《弄娅歪》表演,有代表年轻儿女表达爱意的《壮族山歌》《送情郎》《阿哥阿妹》表演,也有热情奔放、充满着时尚潮流气息的舞蹈和歌曲表演。每一个节目都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壮乡儿女对生活的热爱、对远方朋友的热情以及对党和国家的感恩。在摸鱼环节中,上千名游客下河摸鱼,游客们一边欢呼着一边追逐着游窜逃跑的鱼儿,衣服打湿了,泥巴飞溅也无暇顾及,摸鱼现场冲满了欢声笑语,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活动结束后,人们相约一起、三五成群,有登至山顶一览茶乡绚丽风景的,有坐在大榕树脚下促膝长谈的,也有相聚茶室品茶论茶的。(部分内容来自广南融媒)

壮舞

(6)祭祀(壮译音):五月第一个鼠日,杀鸡祭祖,做粽子,在以前这个节日就相当于端午节,后来汉化,又多了一个端午节。

(7)端午:五月初五,原本不大过此节日,近年来汉化影响也过端午节。

(8)善(壮译音)节(纪念侬智高):六月初六,做糯米粑粑。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不同往日了,想吃什么就做什么。

(9)七月一:七月初一,传说七月是鬼月,这一天休息不干活。

(10)十四(中元节):七月十四相传七月十四鬼门关大开,那些思念亲人的鬼可以在这天探亲。人们也会在路边摆月台,烧纸钱给那些孤魂野鬼。这天小孩子会拿柚子皮当灯笼,竞相嬉戏。

(11)中秋节: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

(12)霜降:与二十四节气的霜降同名同日,吃热乎的东西,预示冬天来临。

(二).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方面,话题比较敏感,如有冒犯望海涵。在信仰上,壮族人都渴望过上风调雨顺,无病无痛的日子,只是人们把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在过去,生病了人们第一时间就是认为中邪了,宁愿请那些“娅禁”和“摩公”来做法也不去看医生。即使到了现在,医院就医了也还要请人来做法,有人称为“双保险”。每过五年要杀猪宰鸡去祭龙,让龙保一方水土的平安。要是有人生了大病,医院都治不好那种也会祭龙,那一天,全村人都要休工,希望病人能够平安。

逢年过节也要祭祖,家家户户都有灵台,也就是神龛,神堂上有氏宗位,天地位,福德土地位和司命灶君位。每次祭祀要五双碗筷,茶杯(兼酒杯),还有三个香炉,中间插三炷香,两边各插一炷,还有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各一炷香和一茶杯(兼酒杯)。婚嫁方面,本村嫁娶女方一般是不收彩礼钱的,但男方也会象征性给点东西。丧葬方面,人死讲究入土为安,还要请“摩公”送走等有秩序的一系列行为。还有上坟,也就是扫墓,希望得到祖宗的保佑。不同宗族的人上坟时间不同,一般特定是某一个生肖日,现如今也有人在清明时间去祭祀。

蜡烛

宗教信仰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复杂文化现象,它和法律、道德、文学艺术等都有关系,它既是非科学的,同时又与科学萌芽相关。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它的萎缩是必然的。在此没有亵渎之意,对此信仰我同样是持敬畏之心,因为它始终是代表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个途径。

二.服饰文化

民族服饰是最能代表和体现民族特征的物质资料,普片村的壮族先民早有自制服饰的能力和有着自己独特的织染工艺。以前人们都是自己种棉花然后抽丝织布,取天然染料翠染衣服。男士服饰以黑为主,上衣有领,以布裹球为扣,裤口和袖口宽松合身,头戴黑巾,穿布鞋。女士服饰相对来说更丰富一点,衣服以蓝为主,有紫、绿、红等颜色次之,有领且从肩跨至另一边的腋下,同样是裹布球以为扣,在衣服边缘以不同颜色布条束边,裤子大为黑,由于时代发展,也有衣裤一色者,布鞋与白巾,绣花鸟等祥瑞于上。

年代较为久远的壮衣织布的第一道工序

三.壮医

本村年长经验丰富的人会识得一些中草药,医院时兼任村医,也称赤脚医生。去寻得药物就晒干或取来在近处种下,方便取用。直至今日,老中医们仍然为乡亲们服务,而且中草药医院开的药差。

四.建筑文化

想到壮族,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干栏式建筑,但普片村气候不是特别湿热,而且当时地广人稀,人们是以木为房,以茅草盖顶;还有的是土坯房,这个时候的房子有了发展,以逐渐发展为瓦房;后面引进烧砖技术,人们的房子又陆续变成了砖瓦房;随着新思想的发展,人们又逐渐抛弃了传统的瓦房,改建平顶房,这种混凝土和砖块建成的房子固然牢固,但又却乏民族色彩,有的房子则在这时脱颖而出,它也是混凝土结构,把平顶换成斜顶,把瓦片更换成更坚固的琉璃瓦,在每层房檐也相继安上琉璃瓦,在坚固的同时也美观。我觉得,这是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一次伟大结合,是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的一个标志。

五.壮语与壮文

壮族分为沙壮、侬壮和土壮三大类,普片村的壮族属于沙壮支系。但由于不同的发展环境,即使一个支系的壮族人发音和不同事物的叫法也各有不同,随着汉化的影响,甚至有了类似于洋泾浜语言的出现。普片村的壮族语言很有特色,周边一些地区的人一听就能认出来,也就是说很有辨识度,特别是没有送气音这一特性。

壮族没有统一的文字,虽然官方壮族文字有一定体系,但却不流通于所有壮族。由于壮族居住分散,位于文山广南底圩的普片村则自己形成了自己的文字,这些文字从古流传,一般只用于祭祀或作法活动中,不同的作法活动有不同的文帖,而且由于汉化的影响,有些文字中间掺杂着不少汉文,在“摩公”诵读祀文时汉语方言与壮语相参也是见怪不怪了。

六.种植文化

普片村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充足,很适合水稻的生长。种植业是壮族农业的主体,水稻种植则是种植业的骨干。根据史料记载,壮族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名族之一。深远的水稻种植历史使得壮族人民对水稻赋予不一样的感情。水稻一直是壮族人的主食,在种植水稻上壮族人自己开辟蹊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选种、播种、育苗、移栽、成熟到收割和留种多个环节,期间的维护和管理等方法都是壮族先民于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下来的。除了水稻,玉米也是壮族的重要粮食产物。玉米的环境适应能力很强,所以,玉米大多都种植在山区等崎岖不平的地方。此外,以前壮族人民还曾种植小麦、高粱等其他粮食作物。

水稻

不光是主食,像茶叶、八角、蔬菜、水果这些食物壮族人民也都是自己种植,想吃其他食物却没有种或是某种食物种植过多则会来到圩(赶集的地方)卖掉,也可以直接买下自己想要的东西。

茶叶赶集(油画)

七.圈猎文化

普片村地区山区面积大,坝子和山地相隔又连绵不绝,山间溪流众多,外加一条达良河使得动物物种十分丰富。过去,粮食稀少食物短缺,但聪明的壮族人民凭借高超的狩猎本领捕捉山里的野货,以此改善生活。但一般对山禽走兽不会赶尽杀绝,人们还把一些捕捉到的动物圈养起来,等养到一定数量后留小取大,继续让它们繁衍下去。本土家禽的圈养技术也十分厉害,圈养鸡鸭鹅是壮族人的传统,每天夕阳快落下的时候,总能看见一个人赶着一群鸭子回家,画面十分温馨。

本地鸡

此外,养猪也是传统,每年春节前家家户户都是要杀过年猪的,猪肉是壮族人的主要食用肉类,几乎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去打猪草的回忆。牛是壮族人心目中勤劳、老实、强壮的象征,人们犁田的劳动力主要就是牛。壮族人姓氏里莫姓的“莫”是黄牛的意思,韦姓的“韦”是水牛的意思,由此可见,壮族人民对牛的感情十分真切。壮族人还养马,养骡子,搬运重物的活一般都落在骡子的身上。

年猪

河里面的鱼种类也十分丰富,人们捕鱼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有拿网来网鱼的,也有钓鱼的,也有拿簸箕铲鱼的。

八.民间故事

听民间故事,品壮族文化。

故事一:相传以前有一对夫妇生了很多孩子,负担太大养不起那么多的孩子,然后他们就把小儿子放到深山里。多年后,家里富裕起来了,那对夫妇又来到深山里,发现他们的孩子并没有死,而是跟着一群猴子荡在树梢。这对夫妇掩面痛哭,不久母亲思子成疾。

故事二:相传在古时候,有一个村子有吃人的传统,凡是去世的人都要被全村人分食。有一个青年有个母亲,他不忍母亲去世后被人分食,他便把从其他人家那里分到的肉风干起来。多年以后,他母亲过世了,他事先准备好六块木板把他母亲放进去,用钉子钉紧,然后埋进土里。村里人闻讯赶来时他谎称他已经把他母亲风干了,把之前分到的没吃的肉分给村里人。但最后事情还是败露了,他誓死不让人们吃掉他母亲。最后,人们被他的孝心所感染,放弃了吃掉他的母亲。至此以后,人们不再吃过世之人,而是用木板装着,埋进土里。

孝子葬母

故事三: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父母要出远门,所以想喊外婆来帮忙带一下姐弟俩。外婆住在河对岸,于是便大声呼喊。可惜外婆耳背,没有听见,却被吃人婆(民间相传吃人的可怕怪物,能拟人音,变幻人型,凶狠狡猾是它的特点)给听见了。到了晚上,吃人婆变成外婆的模样来到家中。夜里就把弟弟给杀害然后吃掉了,吃人婆在咀嚼脆骨的时候把姐姐弄醒了,姐姐问:“外婆你在吃什么啊?”吃人婆回答道:“吃炒豆呢!吃完就吃你!”姐姐大惊,慌忙跑到楼上。吃人婆紧随其后,但姐姐反手把门锁上了。吃人婆一边撞击木门一边用邪恶的言语刺激姐姐,眼看快要破门而出,姐姐一个踉跄把身后的铜盆碰倒。铜盆倒下发出类似于雷声的声音,吃人婆以为是上天要下天雷劈它,吓得跑到楼下钻进柜子里。于是姐姐连着敲了好几下铜盆,然后迅速跑到楼下把柜子锁上。然后跑到门外大喊:“吃人婆来我家了!吃人婆来我家了!”于是全村人手持锄头镰刀赶来,把吃人婆打死在柜子里。

吃人婆

如今,听这些小故事我们可能会觉得荒诞搞笑,但其中不缺乏一些道理,壮族文化往往体现在这些小故事里。孩子变成猴的故事告诉我们养育孩子要力所能及,父母的回访也体现出父母对孩子不舍的爱,更多体现父母的无奈与痛苦。孝子葬母的故事正是壮族人封棺葬人、入土为安的传统体现,表现出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吃人婆的故事非常多,体现壮族人民勇于同恶势力作斗争,在这里只是举个例,故事中的铜盆是铜鼓的原型,后来演变为一种乐器。

总而言之,壮族传统文化是根治于我们每一个壮家子弟心里的。在文化大发展、大融合的今天,壮族文化的包容性、传承性和创新性使得其仍在今日大放光彩。但是,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习俗正在逐渐淡化,传统文化要想流传下去,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振兴壮族文化,发展教育是基础。要与时俱进,让壮族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结合,创新赋予传统文化新生命。

本论由梁庭望的《壮族文化概论》启发而作,在此,对梁庭望先生表示感谢。

#普片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69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