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4种生活在新疆的鸟90的人没见过,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鸟儿们也开始活跃起来。
5月的第一周,
是新疆第37个“爱鸟周”,
正值观鸟赏鸟识鸟的好时机,
亚心网记者采访了新疆观鸟会,
盘点了新疆14种珍稀鸟类,
有你见过的吗?
黑鹳
分布情况:分布较广,夏季常见于南北疆湖泊、水库、河渠边活动,喜欢在胡杨等大树和崖壁营巢繁殖。
珍稀程度: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年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目前,全球黑鹳的数量极少,其珍稀程度不亚于大熊猫。
物种介绍:鹳形目鹳科,它们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成鸟一般体长1至1.2米,重2至3公斤;上体呈黑褐色,有金属紫绿色光,下体余部为纯白色;其嘴、围眼裸区、腿及脚均为朱红色。
白鹳
分布情况:现已绝迹,历史上曾分布于新疆南部、天山伊犁河谷,喜在沼泽湿地活动。
珍稀程度: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媒体报道资料显示,全国只有至只。
物种介绍:鹳形目鹳科,它们的羽毛以白色为主,翅膀具黑羽,嘴长而粗壮,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白鹳在欧洲是非常有名的鸟,其食性广,包括昆虫、鱼类、两栖类、小型哺乳动物和小鸟。觅食地大部分为有低矮植被的浅水区。
东方白鹳
分布情况:新疆鸟类分布新纪录,仅罕见在石河子市周边蘑菇湖水库、北湖等沼泽。
珍稀程度: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鸟界国宝”、“鸟类大熊猫”之称。媒体报道资料显示,全世界仅存只左右。
物种介绍:鹳形目鹳科,体长达1.25米,它们主要在俄罗斯东部、我国东北、华北、华中等地繁殖,在长江中下游及东南地区越冬。常栖息于开阔的沼泽、湖泊和潮湿草地。性情安静且机警,涉步时缓慢而稳重,休息时常单足站立,主要觅食鱼类、蛙类、爬行类动物和昆虫,也捕食小型啮齿类动物。
胡兀鹫
分布情况:栖息于疆内海拔较高的山地裸岩区。
珍稀程度: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种群数量较少,相对罕见。
物种介绍:鹰形目鹰科,留鸟,大型猛禽,全长1至1.3米,体重3.5至5.5公斤。上体黑而有银灰色光泽,下体淡棕色,因其嘴角下生有一小簇黑黝黝的刚毛,形如胡须,因而得名胡兀鹫。胡兀鹫平时多与兀鹫结群活动,但要比兀鹫机警得多。发现尸体后,先翱翔观察,确认没有危险后一齐拥上聚餐,它们特别喜欢鲜尸体和骨头,有时也猎取水禽、受伤的雉鸡、鹑类和野兔等小型动物。
白肩雕
分布情况:极罕见于天山、阿尔泰山、北塔山林地、荒漠草原等。
珍稀程度: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媒体报道资料显示,全球的种群数量只有只至只,在中国只有多只。
物种介绍:鹰形目鹰科,候鸟,体型比金雕小,全身黑褐色,背部具有光泽,肩有白羽。分布在新疆天山、甘肃兰州、青海青海湖等地,会到长江中下游越冬。在古代中国,它被称为御雕,它有一个怪脾气,喜欢长时间蹲在一个地方不动,窥视猎物的到来,当黄鼠、跳鼠等出现时,突然飞起捕捉;也吃一些鸟类和动物尸体。
金雕
分布情况:罕见于新疆各地山区林地、林缘、草原、裸岩区等地。
珍稀程度: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种群数量稀少。
物种介绍:鹰形目鹰科,新疆留鸟,被冠以猛禽之王,它有着高傲品性和强壮而巨大的翅膀,翼展平均超过2米,体长达1米,性格凶猛,主要捕食兔子、老鼠、旱獭、刺猬、松鼠、鸠、鸽、雉、鹑、狐狸等动物,食物匮乏时也捕食家畜和家禽。
玉带海雕
分布情况:夏季和繁殖期罕见于新疆水域附近的林地、草原、沼泽等区域。
珍稀程度: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种群数量较少。
物种介绍:鹰形目鹰科,又称黑鹰和腰玉,大型猛禽,双翅展开可达2米左右,体重2.5至3.7公斤。主要以鱼和水禽为食,常在水面捕捉各种水禽,如大雁、天鹅幼雏和其他鸟类,捕鱼主要在浅水处,也吃死鱼和其他动物的尸体。特别喜欢吃身体肥硕滚圆、肉质细嫩的旱獭幼仔。常蹲守在旱獭洞口10多米远的地方,一动不动地可以等1至2个小时。
白尾海雕
分布情况:新疆各地湖泊、水库、河流等水域附近的林地、草原均有分布。
珍稀程度: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种群数量少。
物种介绍:鹰形目鹰科,大型猛禽,被誉为“鸟中老虎”,在新疆属冬候鸟,数量较少,它的主要繁殖区原本在西伯利亚、额尔齐斯河等地,每年冬季,它们从繁殖区南迁途中,会经过新疆,在新疆补充体力后,才继续南迁到印度、地中海等地越冬。近年来,白尾海雕出现在新疆部分湿地,可能和部分湿地食物比较丰富、生态链较为完整有很大的关系。
大鸨
分布情况:夏季罕见于北疆荒漠草原、农田边缘等区域。
珍稀程度: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据媒体报道,国内约上千只。
物种介绍:鸨形目鸨科,周身相间黑、黄、白羽毛,体型笨重,平均体重达15公斤。它们在中国境内分布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和东方亚种,指名亚种主要在新疆繁殖,每到春夏,它们就飞往繁殖地,秋冬季节,又飞往南方。
波斑鸨
分布情况:夏季及迁徙期罕见于北疆荒漠、矮灌丛等区域。
珍稀程度: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种群数量较少。
物种介绍:鸨形目鸨科,周身有黄色的羽毛,上面有均匀的褐色斑点;整个身体与秋天的原野同色,只有头上的饰羽黑白分明。它们和其他鸟类不同,不会鸣唱,被称为“哑巴鸟”,相互之间用眼睛传递信息。每年春天,它们从遥远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等国,来到新疆“娶妻生子”,到了秋季,再按原路返回越冬。
小鸨
分布情况:迁徙季节集小群罕见活动于塔额盆地荒漠草原及矮灌丛等区域。
珍稀程度: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种群数量较少。
物种介绍:鸨形目鸨科,个头比大鸨、波斑鸨都要小。由于我国地处小鸨繁殖区边缘,数量又非常稀少,30多年来,小鸨一直处于“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状态,新疆科研人员和鸟友几乎没有在野外观测到它的踪迹。年,新疆观鸟会、阿勒泰观鸟会组成调查组,历经两年观测和调查,在新疆西北地区发现其栖息地,并在那里观测到多只小鸨。
白鹤
分布情况:目前已趋于灭绝,曾分布于天山低山丘陵、农田、沼泽、草地等。
珍稀程度: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鸟类红皮书极危物种。
物种介绍:鹤形目鹤科,别名西伯利亚鹤、黑袖鹤。大型涉禽,全长约1.3米,上体主要为纯白色,头和脸部裸出部分为鲜红色。它们喜欢栖息于芦苇沼泽湿地。以水生植物根、茎为食,也兼食少量蚌、鱼、螺等。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从东北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越冬地主要在江西鄱阳湖和湖南洞庭湖。
黑颈鹤
分布情况:分布于南疆的高原湖泊、河流、沼泽、草甸等区域。
珍稀程度: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国际鸟类红皮书把其定为全球亟需拯救的鸟类。
物种介绍:鹤形目鹤科,因其修长的脖颈上有三分之一的羽毛是黑色的,因此得名黑颈鹤。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不丹和尼泊尔等国境内。在我国,黑颈鹤分布在西藏、青海、云贵高原局部地区,而青藏高原是其主要繁殖地。黑颈鹤喜欢吃土豆、青稞、荞麦、燕麦、萝卜以及草根等食物。
遗鸥
分布情况:仅罕见于博州荒漠湖泊有繁殖,迁徙期极罕见于蘑菇湖、阿拉哈克湖等地。
珍稀程度: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种群数量较少。
物种介绍:鸻形目鸥科,中等体型(45厘米),头黑色,嘴及脚红色。喜欢栖息于开阔平原和荒漠与半荒漠地带的咸水或淡水湖泊中,主要食物为水生昆虫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等,筑巢于沙岛上,常与燕鸥、噪鸥、巨鸥的巢混在一起。
据新疆观鸟会介绍,近年来,随着环境改善,新疆的野生鸟已增至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多达9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14种,如:黑鹳、胡兀鹫、大鸨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77种,包括12种鸮科鸟类(猫头鹰),10种隼科鸟类,7种雉科鸟等。
编辑:徐思莹
部分配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