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面塑,指尖上舞动的精灵庆阳文旅
庆阳面塑
“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发白面,买颜色,蒸个‘巧娘娘’献给你。”制作面塑品,这是庆阳民间一个古老的传统习俗。
庆阳人喜欢用白面制作各种花卉、图案、动物。这些千姿百态的面塑品,既是美味佳肴,也是精湛的民间艺术品。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妇女们要用最白最细的麦面做成一些圆圆胖胖的童男童女,用黑豆给它们按上眼睛,用大豇豆按上嘴,蒸熟,再用颜色染上红红的脸蛋和花花绿绿的衣裳,这就算是“巧娘娘”了。
除过“巧娘娘”,可塑的东西还很多很多,有观音、八寿星等神仙;有猪、兔、羊、鸡、象、虎、狮、牛、马、猴、凤、鸭等飞禽走兽;也有牡丹、梅花、海棠、什锦等植物花卉;至于苹果、桃子、石榴、梨等就更不必说了。这些面塑艺术品,虽然“寿命”不长,但它却是庆阳农村妇女们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珍品。
庆阳民间面塑艺术由来已久。早在原始狩猎时期,先民们对所猎动物除自食外,还要用来供奉。诗经《豳风·十月》中说:“言私其豵,献豜于公”。庆阳古称北豳,豳的本义,就把猪用火围起来烧。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北地先民把猎获的小猪留给自己吃,大猪则奉献给首领。后来,周祖不窋、公刘在庆阳传习耕作、教民稼穑,粮食生产有了发展,先民们的祭祀便不再用动物作贡品,而代之以这些动物形象的面塑品,这样就产生了面塑艺术。西峰区温泉乡刘家店村还有公刘殿,每逢古历3月18日,董志塬上各村乡民都要抬着巨大的面塑动物祭品前去祭奠。这些面塑的猪、龙、蛇、羊、鱼、豹、虎、牛等,有的放在供桌上,有的结在千变万化的“生命树”上,形式古老,色彩斑斓,造形奇特,堪称面塑的一大奇观。这样的庙会和祭祀活动在其他地方也有,它们实际上变成了农妇们面塑艺术的大比赛、大检阅、大展览。
此外,逢年过节或寿丧嫁娶,庆阳人也要用面塑品表示美好的祝愿。每年正月十五晚上,家家除了挂灯,还要摆出奇特的“灯山会”。灯山会上的灯不用纸糊,不用竹扎,而用未发料的“死面”做成。每个灯二寸见方,每次有的做50个,有的做12个,多为偶数。这些灯形态多样、别致生动,而且还有许多讲究。12个灯的,代表12个月或12生肖。有的根据小孩从降生挂锁起至今,年龄每加一岁添一盏灯。晚上乡民们将这些形态各异的面灯放在灶前向灶爷灶奶祈福,睡觉时要将属于自己生肖的那个灯放在床头,添满油,用以象征生命之火永不熄灭。一般家庭粮食囤上要塑一个头小体瘦,怀抱面灯,屈膝而坐的仓神,它的腿和胳膊都很长,眼睛和嘴分别用黑、红豆镶点,形态夸张颇有趣味。还有鸡窝里要放形象别致的公鸡驮灯,牲畜槽头要放优美生动的骏马驮灯等等。这些灯蒸热后,添满清油,放入灯芯,待到夜幕降临,由屋内向外全部点燃,这时整个庭院灯火点点,明亮辉煌,其壮观不亚于夜登高山俯瞰万家灯火。
子午岭西麓,每年还有“二月二,龙抬头”,蒸面塑枣山的习俗。其俗是用面裹上红枣,做成许多龙眼枣团,然后按1、3、6、9层层排列,再做一个形如坐着的人腿,放在下面,看起来既是山,又是塔,还像一尊救苦救难的菩萨,能给人许多奇妙的遐想。
面塑品种最多的要数春节和中秋节。这时,你无论到谁家,都会看到面塑艺术品的展览。制作方法有蒸、烤、炸、烙等,虫鱼花卉,山川树木,各种图案花纹,各种走兽家禽,都是他们塑造的对象。技法上有捏有擀、有挑有剪、有扭有压,巧妇们用一个木梳一只顶针,就可以做出千姿百态的面塑艺术品来。中秋节庆阳人喜欢蒸月饼,大的有一尺八寸,小的有碗口大。这些月饼上都要塑上花鸟图案,用颜色点缀起来。常常是数十层相迭,由大到小,堆摞起来,威武好看。月饼的内馅有酸、辣、甜、淡几种,味道各异。这种形味俱佳的面制品,堪称庆阳面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这种月饼从古至今代代相传,今日的生日蛋糕很可能就是由它演变而来的。
婚姻嫁娶的面塑讲究对偶、要成双成对。新娘离家时娘家要蒸“和气馍”,上面塑有喜鹊登枝、蝴蝶恋花、鱼儿钻莲等象征喜庆、和睦的图案,布局简洁,线条粗胖,用颜色点染后,红红绿绿,颇有些诗情画意。
庆阳还有一种“人头鱼”面塑,人头鱼身。人头鱼面塑既是爱情的象征,也是古代生殖崇拜的反映。这类面塑庆阳还有“莲生子”“鱼戏”“黑猫卧莲”“刘海戏金钱”“风戏牡丹”等各种花鸟人物等组成的圆塑、浮塑。农村里的“麻花”“烧馍杠子”“烧圈”“供圈”“油擦圈”等,也都含这个寓意。现在董志塬上,闺女出嫁前,祖母、母亲或嫂嫂都要偷偷做一些小巧玲珑的面塑玩意,民间称为“圈圈”“烧圈”,内容多有鱼、长蛇、花、石榴等,结婚这天由新媳妇带着,准备闹新房时应付讨“圈圈”的闹房者。这些面塑,图案简单,精巧细致,既可象征婚姻福,又有启发、撩投的意味。
庆阳面塑大都构图简洁明快,朴素大方,整个画面给人以明朗充实之感。技法上多用“大写意”,形象夸张。一个人常常是肥头大脑,一朵花往住是辨肥枝细,呈显出很不协调的情况,然而仔细观赏,这些厚实、茁壮的画面却给人以激励和向往,使人精神振奋,心胸开阔。
庆阳面塑艺术,扎根于黄上高原,黄土地的气息很浓。广大农村妇女们凭她们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体会,随心所欲、想捏什么就捏什么,想塑什么就塑什么,形象夸张,但却使人感到可亲可爱,纯真有趣。色彩上喜欢大红大绿、鲜艳、明快、单纯、耀眼。所有颜色一般为三原色,很少用混合或灰冷色。她们着色要求对比度强,以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官,引起人们的兴奋。她们的作品,不是让人感到一种火辣辣的热情,就是感到像一泓碧水清爽肺腑。
欣赏庆阳面塑,无论从造型、构图、还是色彩上,都会感到有一种和黄土地一样的粗犷美、朴实美、深厚美和广袤美。
这种艺术由于地理上的偏僻,历史造成的封闭和民族保守性等方面的原因,更多地保留始着原始神秘感。但是,历代巧妇们也以她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给这种面塑艺术随时注入新的血液,使它们在内涵、形式、题材、造型方面不断地更新变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发展趋势。到现在,这种艺术不仅保留了原始时代的纯真和古朴,而且具有现代生活的气息。庆阳农村的姑娘,一般到学针线茶饭的时候,就开始学制面塑,母亲教诲,邻里指导,自己观察、琢磨,等到出阁前,就成为一个面塑能手了。一团面在她们手里,一会儿变成这个,一会儿变成那个,看起来活灵活现,吃起来满口喷香。当客人夸奖赞许的时候,姑娘们嫣然一笑,显露出无比的自豪和甜蜜。然而这些浸透着她们艰辛劳动的面塑品,自古以来却从不买卖,只供迎客送亲、供奉神灵使用,这无疑是落后的农耕文化的遗留。现在,商品经济已冲破了这个千百年来禁锢人们的自给自足经济,这些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面塑品已摆上了饭店、宾馆的餐桌。当然,你如果要深入感受它的绚丽和美味,最好还是亲自到庆阳来目睹口尝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