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同为动物的猪狗如何被人类驯服的

中科白癜风医院让天下无白 http://nb.ifeng.com/a/20190514/7435821_0.shtml

人类同动物的斗争,已经有了三百万年的历史了,动物的驯养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

一方面,正如农业的发生一样,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动物所提供的肉、乳、皮、毛等产品的需要愈来愈多,这是游移不定的狩猎经济所不能保证的;

另一方面,到了新石器时代初期,由于狩猎技术的发展以及农业的出现,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为动物的驯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此,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兴起了以游牧为主的畜牧经济,在其它地区则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家畜饲养。

对动物的驯育,经历了驯育野生动物、繁殖家畜新种和人工选择等三个阶段。

狗是由狼驯育而来的。狼的品种很多,狗的起源也是多元的。我国是狗的起源地之一。从骨骼上看,狗的身体小,骨架也小,吻短,脑胪较大且圆,顺着额缝有较深的纵沟,枕骨脊比较强,牙齿排列紧密。在河姆渡、半坡等遗址都发现过狗的遗骨。下王岗遗址号墓的随葬物中,有一具狗的骨架。据研究,此狗具有人工驯育的特征。说明在此之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有一个驯育狗的过程。狗所以起源很早,是因为它具有易驯养、灵敏、快速的特点,是人们狩猎活动中的有力帮手。过去黎族集体狩猎时要选一名首领,称“俄巴”,意译为领狗的人。这也可看出人们对狗在寻找野兽、进行追捕和保护猎人等方面的作用有着高度的评价。赫哲族的猎犬还能拉雪橇,故人们对其爱护备至,狗死了还要进行埋葬,或者挂在树上,防止野兽吞食。

在我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农业部落,除饲养狗以外,还驯养了适合农业需要的猪、羊、牛,以及鸡等家畜、家禽。河南裴李岗遗址出土了陶塑猪头和羊头,猪头造型简单,拱嘴张口,形象逼真。河北磁山遗址还出土了猪、狗、牛、羊的遗骸,尤以猪骨最多。说明远在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农业部落已经普遍饲养家畜了。在浙江河姆渡遗址的第三、四层中发现了四十八种动物,其中有不少为家畜。该地出土的一件陶猪,腹部下垂,四肢短小,作奔驰状。

河姆渡出土的陶猪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早期遗址中,也出土了很多猪骨。淅川下王岗出土的猪骨架吻短、眼眶突不明显,头骨比例则较宽,上下犬齿都不发育,下颌骨低,下额联合部短而薄,颊齿比较弱小,特别是第三白齿缩小极明显。这些正是由野猪驯育而成的家猪的主要特点。

野猪与家猪

据有关专家研究,我国除了很早就饲养家猪外,还养了羊。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里,普遍发现了羊骨。裴李岗、河姆渡遗址都出土了陶羊。河姆渡的陶羊,昂首匍匐,栩栩如生。临潼姜寨出土的一件陶器上的把钮,也是一个羊头形象。据研究,我国的山羊可能是捻角山羊驯育来的。河姆渡、圩墩村等遗址还出土不少水牛骨骼。长江下游可能是水牛的发源地。这些家畜都是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鸡是主要的家禽,主要起源于南亚和东亚,我国是最早养鸡的地区之一。仰韶文化已经有大量鸡骨出土。这些家鸡是由原鸡驯育出来的。原鸡头大、体轻、翅膀短。大约在七、八千年前我国原始居民已将原鸡驯化为家鸡了。而过去一直认为我国的家鸡是由印度引进来的,这是没有历史根据的。

人类对蜜蜂等昆虫的利用年代也很久远。起初人们吃蜂蛹和蜂蜜,如彝族的吃蜂儿就是远古人类食蜂的遗风。为了吃蜂蛹必须先排除成蜂,方法是火攻。人类定居之后,开始养蜂。从世界范围看,旧大陆都有蜜蜂分布,后来才传入美洲。我国的甲骨文中有许多蜂和蜜字,说明我国最迟在商代已饲养蜜蜂。但是从民族学资料看,人类养蜂始于对野外蜂群的照顾,经过引诱野蜂并加以饲养,最后才驯育成家蜂。凉山彝族、盐源摩梭人就是把野蜜蜂引到家里饲养。正如野蜂房有树洞和岩洞两大类一样,人工制作的蜂房也是如此,前者发展为独木蜂房,后者为石板砌筑;正规的蜂房是较晚才出现的。

在我国北部、西北和东北某些草原地区,由于水草较多,气候适宜,当地的原始居民从很早的年代起,就发展了畜牧业,兼营渔猎经济。人们用弓箭保护牧群,以石刀、刮削器和石片剥取兽皮,并对皮革进行加工。原始居民的主要饲养对象是猪、羊,饲养牛马是比较晚的事情。野兽是很凶悍的,即便是野生牛、羊,从捕捉到驯育也是一件极艰难的工作,需要强壮的体力。因此,动物的驯养是由男子完成的,并且由他们管理畜群。

畜牧业和农业一样,能够大量、持续地提供肉类食物和皮毛等衣着原料,扩大了生活资料的来源,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牲畜的用途,一是肉食,二是祭祀,三是力役。当时虽然无车,但驮运东西已经使用畜力了。宰杀性畜的方法也较原始,即用矛刺死或者以石头、木棒击死,这在少数民族地区相当流行。

人们按季节而迁徙,住宅比较简陋,缺乏陶器,流行木、皮和树皮制作的器皿,过着具有自己特点的游牧生活。自然界是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天然仓库,在人类从事采集和狩猎的时代,尽管各地有所侧重,但就经济来源而论,都是大同小异的。当人类“学会用人类的活动以增加天然产物的方法”以后,人类就由不能控制自然发展到开始支配自然了。当时因为生产力还很低,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自然条件。因此,在不同地区就出现了不同的经济类型,有的从采集和渔猎发展为农业部落,有的从渔猎和采集发展为游牧部落。这是人类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因地制宜,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经济的结果。从而,使农业和畜牧业成为人类两大生产部门。正是这样,马克思多次把农业、畜牧业并提,这不是偶然的。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在黄河、长江广大流域,土地肥沃、森林较多、气候温和、水分充足有关。由于它适合农业的发展,所以首先发明了农业。在我国西北、北部和东北若干地区,则发明了畜牧业。不难看出,我国进人新石器时代以后,除少数地区还停留在采集和渔猎的状态之外,其他绝大部分地区的氏族部落,已经从事农业或畜牧业生产。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有可能使人类摆脱了对自然界的依赖和“赐予”,开始冲破自然界的某些限制,生产日益丰富的产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扩大社会分工,提供一定的剩余劳动产品,为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从历史发展的观点分析,畜牧业和农业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农业越发展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如农业经济比较稳定,产品多种多样,人们能定居于一地,等等。所以农业成为世界上多数民族的主要经济部门。同时,农业又为家畜饲养业提供了大量的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因此,它使单纯从事畜牧业生产的游牧部落相形见绌了。

总之,在社会大分工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人类便“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即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9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