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是什么样的恩怨导致林语堂与鲁迅的合影

北京皮肤科的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802/4439528.html

有人曾问林语堂道:林语堂是谁?林回答说:我不知道他,上帝认识他。作为享誉文坛的中国近代作家、风靡全球的文化名人,林语堂这个名字,在中国内地却不是一个广为人知的人物,其实他曾与鲁迅齐名,所以,他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是最不易描述的篇章。

中年以后的林语堂,大部分以英文的方式来发表作品和创作,这也成就了他在国际上盛名不衰。但是,在中国内地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人们对于他的了解可谓是寥寥无几,有也是从鲁迅一些著作里得来,或者说是以他与鲁迅的特殊关系,来认知这位近代作家。

值得我们回味的是,在跟我们隔海相望的中国台湾,鲁迅的作品也曾一度被列为台岛的禁书。因此,鲁迅与林语堂这两个曾经是朋友的敌人,生前笔战不断,离开人世之后,留下的话题还是不能平息。当后人研究他们的时候,双方也都是彼此绕不开的关键。

我们知道,关于鲁迅先生的一些事事非非,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而且已经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然而,对于我们如何来看待和评价林语堂?这在中国近代的文坛领域,更是一个莫衷一是的话题。

我们只要谈到林、鲁二人,小编就不能不提起一张特殊的照片,上面是由鲁迅、许广平和林语堂等6人的合照。然而,在国内流传的照片里面,林语堂刻意被抹去,原因是林、鲁二人失和。而这张被涂改的合影照,也许恰恰可以作为一个还原历史真实的契机。

照片摄于年10月4日,当时林语堂来沪已经一个多月,而鲁迅则是前一天刚刚到达上海,林语堂特地前来为鲁迅接风洗尘,这是鲁迅到沪后的首张照片,通称他跟许广平的“结婚照”。然而,林语堂出现在合影里,显然说明他和鲁迅的关系十分亲近。

出人意料的是,仅仅过了2年时间,鲁、林二人就演变成了“水火不相容”的两路人。就这样,本来的10年相交,结局却成了缘聚缘散的陌路之人。所以,由于二人的知交与背离以及种种的无常与无奈,尽数表现在林语堂从这张合影中被隐去的那一刻。

年12月5日和6日,这是林、鲁交往过程当中2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两天里,鲁迅曾经2次主动地给林语堂写了2封信,内容主要是为自己负责的杂志《语丝》向林语堂约稿,于是林语堂爽快答应并陆续投稿,这就预示着二人“相得”的开始。

年,北京“3·18惨案”爆发,林、鲁二人都因为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而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二人不得不离开京城,并辗转一年多后,二人又相继选择上海作为避难之地。这一年,林语堂32岁,他隐隐约约感觉自己的人生将要和过去不一样了。

在此期间,林、鲁二人曾多次谈到对今后的一些打算,而林语堂则打算今后以写作为生,并且得到鲁迅大加赞赏。然而,面对霓光闪烁的大上海,林语堂同样不能不感到一丝丝迷茫。因为,当时的鲁迅已经是中国知名的文坛大家,以写作为生显然不是问题。

而此时的林语堂,只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一介书生罢了,想要天真地靠笔杆子养家糊口,显然有一些不自量力,还需要认真费一些思量。其实,仅仅在半年以前,林语堂连想都没有想过要做一名自由作家,靠写字维生。那个时候,他正准备踌躇满志大干一场。

年,整个中国都在风雷激荡之中,正处于军阀割据的局面。于是,一场由广州发起以打倒军阀为目的的北伐战争,赢得了民众空前支持,讨伐大军一路高奏凯歌,这让林语堂振奋不已,他觉得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并满以为新中国已经曙现。

同年3月,林语堂在当时的外交部长陈友仁的力邀下,做了陈友仁的秘书长。紧接着,政府相继接收了英租界汉口和九江,可林语堂却闷闷不乐,近半年的“衙门”生活,使其真正见识了政治人物的无耻,而他一心服务的当局干起坏事来,比军阀更加可恶。

年9月,林语堂辞职,6个月的衙门生涯是他一生里唯一的仕途之路。此后,他立下终身宗旨“决不做政治家”。离开武汉以后,他回到上海继续在鲁迅主办的杂志投稿,还在蔡元培的中央研究院当英文编辑,并把以前在京发表的文章结集出版,取名《剪拂集》。

他在书中的序言里写道,在这个北伐大业已完成,训政时代马上来临,天下太平之时,难免会令人感觉太平之下的那种寂寞与悲哀。然而,在这太平的寂寞里,回顾2年前那个动荡时期的京城,正是我们追忆当年青年勇气的壮毅以及跟当局惨剧演出的热闹。

那是年3月18日的下午2点多,作为女师大教务主任的林语堂,行色匆匆来到铁狮子胡同,他被通知作为学校代表来领同学尸体,据林语堂回忆讲,当时地上摆放一排木棺,第一口便是自己非常赏识的女同学刘和珍,而另一口则是女同学杨德群。

事件发生的当天,正是林语堂担任教务主任一职的第3天,就在上午时分,他还曾接到了学生代表刘和珍的告假电话,她们准备发起上街游行的请愿活动。事情发生在一个星期以前,有4艘日本军舰无端入侵天津的大沽口,还好被我驻防军队火力打退。

4天以后,日联合英、美、法等8国,借口我军违反《辛丑条约》,提出撤除天津大沽的防务,且对日进行赔款,并且在48小时内给出回复。至此,北京广大民众纷纷上街游行声讨日军行径,女师大的同学无法安心读书,林语堂对同学的爱国举动非常理解。

当天午饭过后,林语堂就这样目送同学们说说笑笑走出校园。没想到,噩耗很快传来,同学们在街上惨遭当局强力镇压。据说,仅在段祺瑞政府大门前,军警对请愿的学生们举起了枪口,现场学生有47人被打死,受伤学生人,史称叫做“3·18惨案”。

倘若不是亲眼所见,作为一名虔诚基督徒的林语堂,根本无法想象朗朗乾坤竟会发生这样的悲剧。悲痛欲绝的林语堂直到3天以后,他才算彻底平复下来,并拿起笔写追悼文章,内容是:

“今日是星期天,稍有空暇,很想写这3天来的沉痛心情,却无从下手,因为几天来每日都是昏昏沉沉,看上去忙于公事,很少静默时间,思索之余觉得这是我一生当中最哀恸的一次经历。”当时,文章被鲁迅排在自己负责的杂志《语丝》72期的首文。

在这期间,鲁迅同样写了一篇《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而周作人也写了一篇同题材的文章。不过,我们从时间上判断,他们3人当中并不一定是鲁迅最先发表的第一篇。而此时另一份著名刊物《近代评论》,却刊登了一些对学生和政府各打50大板的闲话。

发生“3·18惨案”之后的第2周,也就是年3月30日,处于怒不可遏的林语堂发表了一篇《闲话与谣言》。在文章当中,他大骂特骂“畜生”生在人类社会里,这本来就已经够奇了,可这帮“畜生”却发见于现在大学教授里,这真是令我意想不到。

随后,林语堂又以一篇《打狗檄文》,来倡导打狗运动应从现在开始,让京城里的老黄狗、叭儿狗、螺蛳狗、笨狗和所有的狗,还有那些大人物宠信的家畜、家禽通通悉数消灭,过后我们再讲讨伐军阀。随后,林语堂变成了鲁迅倡导的打狗运动的急先锋。

事实上,在6个月之前,林语堂还曾因为《插论语丝的文体——稳健、骂人及费厄泼赖》一文,受到鲁迅先生的强烈批评。

“费厄泼赖”,是来自英语fairplay的一个音译,大多数所指的是体育比赛或者竞技上的一种术语,代表着公开、公平、公正竞争之意。

在文章当中,林语堂说,这种“费厄泼赖”,也就是“不打落水狗”,我们应该攻于思想,而非于人。以当前段祺瑞、章士钊二人为例,就不应该攻击于某一个人的身上。在一个反封建、反帝制的风云变幻的时代,林语堂的这种个人论调明显太过于“和善”。

对此,鲁迅还专门写了一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回应文章,中心思想就是提出了“倘是咬人之狗,我认为都应该是在可打的行列之内,无论他是在岸上或者在水里,皆应如此、一视同仁。

当然,林语堂显然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当举动,于是他就画了一张《鲁迅先生打叭狗图》,并且发表在《京报副刊》之上,随后又写了一篇《泛论赤化与丧家的狗》的文章,可以看出他正在附和鲁迅关于“打落水狗”的主张。至于二人后面的是是非非,小编在下文分解……

生活的艺术林语堂醍醐灌顶,陶情遣兴为疲惫的中国人寻找生活的艺术之路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官方店旗舰店¥26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73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