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鸽的疾病防治禽霍乱的病原

病原

本病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aterelamulocida)。本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不运动、不形成芽孢的杆菌,单个或成双存在,偶尔可见成链状或丝状排列。其大小为(0.2-0.4)x(0.6-2.5)微米,经反复继代培养后,趋向于呈多形性。用亚甲蓝、石炭酸(苯酚)一复红或姬姆萨法染色后,组织、血液中的细菌及新分离物呈明显的两极着色。

多杀性巴氏杆菌好氧或厌氧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C。最适pH范围为7.2-7.8,但据培养基的组成情况观察该种病源可在pH6.2-9.0时生长。液体培养时,16-24小时内可获得最大生长,培养肉汤开始变得混浊,几天之内即可见到黏性沉淀。在葡萄糖淀粉琼脂中培养20小时后,在斜射光下可见直径2-3毫米的圆形彩虹色菌落,1~2毫米的圆形蓝色菌落及扇形分割菌落。

有研究表明彩虹型与急性禽霍乱的爆发有关,毒力很强:蓝色光型毒力较低,发生于禽霍乱呈地方流行性的禽群中:第三型为中间型,它的彩虹特性和毒力介于二者之间。有学者观察到,一个毒力很强的分离物开始时为光滑菌落,在随后的继代培养中变异成为粗糙菌落,光滑菌落对鸽的致病性比粗糙菌落约高出三四百万倍。

多杀性巴氏杆菌不产气,可产生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种特征性气味。与多数革兰氏阴性菌不同,它对青霉素敏感。多杀性巴氏杆菌很易被普通消毒药、阳光、干燥或高温杀死。56C15分钟、60C10分钟即可被杀死。以0.85%盐溶液悬浮的每毫升含4.4x10*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菌悬液,在24C条件下可被1%甲醛、石炭酸(苯酚)、氢氧化钠、β-丙内酯或戊二醛或0.1%洁尔灭(苯扎氯铵)液在5分钟内完全杀死。

在平均室温17.6C下,密封于试管中贮存的肉汤培养物两年后仍保持有毒力,而在2~4C条件下,保存1年后既没有活菌。冻干状态或玻管中密封保存于4C或4化以下时,培养物可不发生任何变异,不失去毒力。经试验,冻干培养物在26年后仍保持对鸡的毒力,密封于橡皮塞瓶中的肉汤培养物(内含50%马血清),室温下26年后仍保持毒力。

巴氏杆菌分为A、B、D、E、F五种血清型,其中A和D型与禽霍乱有关。它们对禽类的致病性或毒力,取决于菌株、宿主种类、菌株或宿主本身的变异和菌株与宿主二者之间的接触条件,其侵人宿主并在宿主体内繁殖的能力会随着细菌周围荚膜的形成所提高,其毒力与和荚膜有关的某些化学物质密切相关。

多杀性巴氏杆菌侵人机体后可产生内毒素,A、D血清群菌株还可产生热敏蛋白质毒素。病菌通常是经咽部或上呼吸道的黏膜进人禽类组织,也可经结膜和皮肤创伤进人。同居是最常见的自然感染方式。

禽霍乱在多数国家均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所有的鸟类都是易感动物。在家禽中,火鸡最为易感。产蛋鸡较幼龄鸡易感。家鹅和家鸭也具高度易感性。在动物园内的猛禽、水禽和其他鸟类偶尔可被感染,在国外某些野生生物保护区曾发生严重暴发或呈地方流行性。

鸽对禽霍乱也较为易感,用禽霍乱多杀性巴氏杆菌鼻内接种,可致鸽急性败血症而死亡。家兔、小鼠对本病也很敏感。大鼠、水貂犊也可人工感染发病致死。马、牛、绵羊、猪、狗和猫可以口腔接种,皮下接种可导致局部脓肿。但这些动物都可死于静脉接种感染。

病禽和病鸽是禽霍乱的主要传染源。飞禽、猪、猫、狗及某些昆虫如苍蝇均可机械性地将禽霍乱病菌带人禽群或鸽群。病菌可通过死于禽霍乱的死禽尸体、污染的笼子、饲草及任何其他设备传入禽群。

多杀性巴氏杆菌在鸽群中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病鸽的口腔、鼻腔和眼结膜的分泌物污染了环境,特别是饲料和饮水。环境应激因子,如气候变化、营养、损伤及兴奋等,对疾病的发生和疾病的过程都会有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37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