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猪肉有毒那猪肉什么时候成为国

“猪肉”是当下国民最为常见的肉食,更是最为普遍、消费市场最大的肉食品,据统计,中国猪肉消费量年一年达到千吨,占全球猪肉消费量的50%,是全球第一大猪肉消费国家。

东坡肉

历史上,尽管商周时期,猪就已经被驯养,是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不过,我们的祖先并非一开始就热衷于食用猪肉。在很长的时间内,牛羊鹿鸡鸭鱼狗等肉种都是排在猪肉之前的。至于原因嘛,古代猪肉是黑猪,和现代基因改良之后的猪肉不同,古代猪肉有一股特殊的腥味,不为人所喜,而且古代大部分时间养猪都是在厕所,猪圈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脏乱,而且泔水、排泄物什么都吃,所以贵族一般不吃猪肉,而贫民百姓有没有将猪肉烹饪得去除膻味的本领,所以,猪肉长期就不受待见。

中国人养猪历史十分久远,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养殖家禽和牲畜的技术就比较成熟了,作为一个家庭的标配,一定要养猪,猪在古代称为彘、豚、豕。所以“家”字的写法,就是房屋下面有“豕”,这就成了“家”。

而《国语》中关于勾践的内容记载中有一段:“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居民生一个女儿国家就会奖励一头猪。表明,春秋时,养猪已经极为普遍,越王勾践为了短期内提升国内人口,规定生儿子,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儿,奖励两壶酒,一头猪。但是,从此处也可以看出,那时候猪的地位还不如狗。

另有《国语·楚语下》记载:“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此处可以看出,猪是作为祭祀的三牲之一,但是地位是三牲中最低。

祭祀三牲

再从《礼记·王制》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可以看出,豕(猪)的地位低于牛羊,和狗差不多,还略低于狗。可见,此时的猪肉并非是受人喜爱。由此可见,牛肉和羊肉被视为尊贵的肉,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享用,而且不能常吃,就连诸侯也不能无故杀牛,要等到祭祀等特殊时段才能吃牛肉,像庖丁解牛里名叫丁的厨师,估计是魏惠王的专用杀牛户,不然技术不会练到那么高深的地步。

唐宋时期,随着农业社会的发展,牛的地位得到了质的飞跃,因为牛成为耕田不可或缺的工具,自此,牛肉便很少出现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取而代之的便是羊肉,但是随着牛肉被取代,羊肉地位攀升,猪肉的地位也渐渐有了一定的提升。

到了唐代,养猪甚至成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诗人王绩羡慕阮籍、嵇康式的率性生活,禁不住慨叹“相逢一醉饱,独坐数行书。小池聊养鹤,闲田且牧猪。”(《田家三首》),可见猪的养殖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不仅仅局限于最初的圈养,在唐代,猪也可以放养,而养猪,也是市民生活的一种乐趣。

另外在唐代,养猪成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人还因此过上了幸福生活。其中,洪州因猪致富,所以称猪为“乌金”,那时只有黑猪,没有白猪。百姓养猪,朝廷也设立养猪场,存栏数量达到了数千头。这时候,养猪已经形成了产业。

猪雕塑青铜猪

众所周知,宋朝的肉食以羊肉为主,猪肉为辅。宋朝吃羊是由皇家带头的,宋真宗时御厨每天宰羊只,宋仁宗时每天要宰只羊,宋英宗朝减少到每天40只,宋神宗时虽然引进猪肉消费,但御厨一年消耗“羊肉43万斤4两”,而猪肉只用掉“斤”,还不及羊肉消耗量的零头。皇室以羊肉为主,上行下效,民间应该也差不多,但是猪肉在这一时期,慢慢地融入了皇室餐饮之中。

说完皇室,再来看大城市市民。到了宋代,养猪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出现了集群化养猪的苗头。“唯民间所宰猪,须从此入京,每日至晚,每群万头者。”《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光是保障首都开封的猪肉,每天达到一万头之多,古代养猪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猪肉生长很慢,所以平均每头猪算斤,那汴梁每日需要供应万斤猪肉,汴梁巅峰时期,常住人口应该有万到万人,再加上流动人口和郊区人口,应该能超过万人。万人,每天吃万斤猪肉,平均每人每天能分摊0.75斤猪肉,可见猪肉在宋代汴梁,已经渐渐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中,成为了一种主流肉食,虽然远不及羊肉,但是也成为了主要肉食品。

特大城市东京汴梁,有的是好的烹饪技巧,能将猪肉烹饪得好吃。但是民间或许就大不同了,苏东坡谪居黄州的时候曾记载:“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鲜煮。”这里特别提到“富者不肯吃”,表示,在地方,猪肉仍然不是主流肉食。而“贫者不鲜煮”则表示,烹饪猪肉的技巧,还没有广泛流传开来。

从皇室到汴梁市民再到黄州民间,我们可以看出,猪肉正处于一个过渡时期,在东京汴梁,大部分人都已经接纳猪肉成为主要肉食之一,但是在地方和乡野,人们思想还没有转变,猪肉还没有成为主流肉食,而且加工工艺也只是局限于汴梁,没有传至民间,而苏东坡则对于猪肉烹饪技巧,则是勤劳的小蜜蜂,到处播种,最终致使“东坡肉”名传千古。

明代养猪古代猪

猪肉真正成为中国人最为主要的肉食,主要是在明清时期。朱元璋的早膳菜单:羊肉炒、猪肉炒黄菜、蒸猪蹄肚、两熟煎鲜鱼、香米饭、豆汤、泡茶。和猪有关的菜肴就有两道呢。

虽然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因为自己姓朱,且属猪,所以比较爱突发奇想且想一出是一出的朱厚照发布诏令不得养猪,违者一律充军。但是朱厚照本人就很爱吃猪肉,没过多久,就废除了禁令。

另《明宫史》记载,在皇家过年的食谱中就有烧猪肉、猪灌肠、猪臂肉、猪肉包子等,而民间更是还出现过明熹宗时期北直隶地区猪肉涨价的事件。可见此时的猪肉烹饪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从皇室到民间,猪肉成为了国民最为常见的肉食品。

而到了清代,满人爱食用猪肉,猪肉一跃成为国民日常第一主食肉类,而且清代连祭祀都以猪肉为主,一改古代太牢(牛羊猪)中以牛肉为主体和最高地位的祭祀风格,猪肉成为祭祀的主体,成为“胙肉”的核心肉类。皇太极接待明朝使者时发的一道上谕:“途中杀猪及鸡,供彼食之,将所杀数目开列清单带回。”

乾隆71岁时,在除夕夜兴致勃勃地举办了御宴。所用的食材单如下:

“猪肉65斤,猪肘子3个,猪肚2个,小肚子8个,膳子15根,野猪肉25斤,大小猪肠各3根。肥鸭1只,菜鸭3只,肥鸡3只,菜鸡3只,关东鹅5只,野鸡6只,鱼20斤。羊肉20斤,鹿肉15斤,鹿尾4个。”可见猪肉的地位已经远高于羊肉。

猪肘子

民间更是如此,据野史记载,清代第一才子,《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可以喝着一壶茶水,吃下十几斤肉。

而猪肉为什么在古代,被误解为有毒呢?主要是来自于很多医学家的论断:

南北朝时期大医学家陶弘景说:“猪为用最多,唯肉不可食”。

古代一本讲养生的书《延寿丹书》也说:“猪临杀,惊气入心,绝气入肝,皆不可多食。”

古代著名医书《医经别录》还说:“豕肉闭血脉,弱筋骨,虚人肌骨,切勿食。”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记载:“(食猪肉)闭血脉,弱筋骨,虚人肌,发宿疾,久食杀药,令人少子。”

古代黑猪古代猪

主要是相比于牛羊犬鹿鱼鸡鸭等其它肉食以蛋白质为主,唯独猪肉所含脂肪更多,而脂肪摄入过量,很容易就造成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疾病,再加上猪的生存环境不好,而且食物也不干净。所以难免会造成很多人对于猪肉有所偏见,而随着明代,很多西域和美洲的胡椒、辣椒等调味品的引入,猪肉的烹饪便变得简易起来,很容易就能去除腥味。再加上明清小冰期的到来,且都城在北方,食用猪肉能更好的御寒,所以猪肉就成为了百姓生活中最受喜爱的肉食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99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