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道文化背景下的小学英语课程整合

耕道文化的根源

在中国历史上,耕道精神反映的是中国文化人士内心对恬淡人生的向往与践行,是一种修君子之身、养浩然之气的过程。尤其是在社会变革之际,耕道正是借以养其浩然之气、保持人生气节的一种生活方式,诸如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陶渊明种豆于南山、王夫之隐于湘乡即是如此。更多的耕道者是对传统的家国天下理想的一种具体践行,徐霞客跋涉于荒山野岭,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等,正是耕道文化的自然延伸。

耕道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

耕道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最具历史渊源、影响最为广泛深远的传统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耕道文化又得到了新发展,由于当时形势的需要,学校提倡“勤工俭学”,课程设置有农业课、劳动课;学校开辟小农场,办工厂;学生割草、拾粪、积肥、造田、兴修水利,支持农业生产。但由于学生过多地参与了生产劳动,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从历史的教训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耕道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不能过多地体现在简单的耕作和劳动上,而是应该“学以致用”、“劳逸结合”,除了劳作外,还应融入更多的教育活动,如:阳光体育运动2+1、兴趣小组活动、社团活动、经典诵读活动等等,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这将成为我校开展耕道文化建设活动的基本思路。

“耕道文化”的创建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耕道文化”的内涵也发生了巨变。“耕”作为一种获得经济基础的生活方式,不仅仅局限于粮食和蔬菜种植,还可以种植果树、药材、花卉、盆景,饲养鱼类、家禽,修理、烹饪等多种行业;“道”的内容除了大纲规定的书本知识外,还包括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名著、科普读物等等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书籍。学校开展“耕道文化”特色创建活动,“耕”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和各种教育活动,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运动技能和实践技能;“道”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这正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更好地为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服务。当前我校将要开展的“耕道文化”跟古代的耕道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追求的“耕”不是隐士的象征性的耕,也不是现在使学生获得生活的经济基础;我们追求的“道”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成为隐者,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掌握各项基本技能。我们的“耕道文化”,既要延续学校传统的文化特色活动,又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劳动人民勤劳与朴实的美德,使我校的特色创建活动开展得更细致、更深入。

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高阳小学,始创于年3月。百余年来历经民国和新中国的历次教育变革,学校逐步形成了具有高阳地域特色的育人方式,以其愈发鲜明的办学特色和高品位的育人质量受到今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6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