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丨14市州米粉飘香,碗碗都是家的味道

白癜风平安医院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jianjie.html

卷首语

自远方归,如果能在家乡多待上几天,那么大多数湖南人的早餐首选,估计都会是一碗腾着热气的米粉。吃一口码子,喝上一口汤,再嗦一口粉,便感觉身上每个细胞都被激活了。

于湖南人而言,米粉是人间美味。

三湘四水,地大物博。湖南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有山、有水、有湖,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也正因如此,米粉的吃法,即使是相邻的两个村镇,也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以湘南重镇衡阳为例,尽管市区内鱼粉与卤粉盛行,但往北到了衡山,就是筒子骨粉的天下了。

在湖南,米粉可以是任何一餐。从清晨到深夜,都能见到小店中坐着的嗦粉人。于是,各显神通的老师傅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又创新着,研制出诸如常德牛肉粉、郴州鱼粉、新晃锅巴粉等等令人拍手叫好的特色米粉。

于湖南人而言,米粉又不仅仅只是人间美味。

远在大洋彼岸的留学生,说起家乡,直呼“好想吃家里早餐店的米粉”!外地工作了几年的上班族,呼朋引伴,早起2小时只为吃上一碗家乡粉。顺利复工营业的卤粉店老板娘,看到常客登门,熟络地一句“还是不要放蒜,加点剁辣椒?”都是时时刻刻在发生着的鲜活场景,是湖南人对米粉的执念与特殊感情。

米粉热切滚烫,它是人间理想;米粉热辣鲜香,它也是乡愁药方。

4月14日至23日,来自湖南14个市州的米粉代表齐聚长沙九所宾馆。参赛选手各个准备十足,都带上了原产地的各种食材。极为默契地,几乎每家都表示,原汁原味地呈现家乡味,是此行最大的目标。

是啊!粉里的家乡味,一口下去,就是最大的满足。

寻味湘粉

1

粉在擂台

直击:滚烫滚烫!湖南人嗦粉好热情

粉多、热闹,去过“湖南米粉大擂台”现场的食客心中对于大擂台的第一印象,莫过如是。

上周以来,九所宾馆俨然成为了一个临时的“旅游景点”,有人为了尝一口家乡的味道直奔目标,有人与三两好友组成“美食小分队”在此享用米粉盛宴。

4月16日10时30分,57岁的江阿姨和4位老同学站在了九所宾馆四号楼入口前,等待着11时的中午场开档。等候时江阿姨掏出手机给女儿录视频,“昨天我们老同学来吃了粉,说衡山的那个粉好吃,我们今天一起过来尝尝看。”进入展厅后,江阿姨直奔衡阳米粉的档口。

衡阳市衡山紫巾米粉总店的“衡山三鲜筒子骨双码粉”便是江阿姨口中老同学推荐的那碗粉。这碗粉内有新鲜的青红双椒、金黄的土鸡蛋,加上新鲜瘦肉爆炒而成的盖码,以及一根霸气十足的筒子骨。等待了5分钟后,江阿姨终于点单成功,手中的取餐小纸条上写着“”,这是江阿姨取餐的序号。当天不到12点,衡山紫巾米粉总店就卖出了近碗粉。

4月15日中午,记者在4号楼后方的院子里发现了一张餐桌上摆了7碗粉和几样小吃。几位食客是长沙本地居民,听闻在九所宾馆可以一次性尝遍14个市州的粉,其中的李先生便带着老婆孩子,约上同事组团前来。他们分别买了常德津市刘聋子米粉、邵阳宝隆回大片牛肉粉、益阳爆炒腰花粉、衡阳紫巾三鲜筒骨双码粉、郴州栖凤渡鱼粉、永州胖子卤粉以及长沙甘长顺的三鲜炒码米粉。

这几样米粉中哪家可以C位出道?李先生思考许久说道,“各有千秋,有的汤底很鲜,有的嚼劲十足,要评选第一名,我从情感上还是投给长沙的米粉吧。”

▲4月14日开始的“湖南米粉大擂台”活动吸引众多食客来尝鲜。

商家:意外之喜!商家们有点“措手不及”

湖南人的一天从一碗粉开始。在米粉大擂台上选择吃哪种粉,是每位进入九所宾馆内的食客一定会思考一番的问题。是吃质朴肉香的长沙米粉?还是吃鱼鲜粉弹的衡阳米粉?抑或是色浓味鲜的常德米粉?

4月14日至今,每天凌晨四五点,湖南九所宾馆里就已经是一派忙碌的景象。来自14个市州的鲜米粉及食材陆续被送至湖南九所宾馆,各地的米粉大厨开始制作当日新鲜的“码子”和配菜,宾馆的工作人员也正在进行餐厅内的清理和消毒工作。

“参展三天,几乎每天都卖出碗粉。”邵阳宝隆和连锁餐饮店的负责人曾义告诉记者,第一天参展时,他们没有料到前来吃粉的食客居然如此热情,不到下午6点,从邵阳带来的多斤鲜粉就已经卖完了。于是他们赶紧联系邵阳的门店,14日晚上加紧制作了一批手工鲜粉,立刻送往长沙。

为了保证食材的正宗与新鲜,除长沙以外的各市州参展商,都选择在前一天的晚上制作或采购最新鲜的米粉,第二天一早配送至长沙。

与宝隆和一样,参展第一天就迎来商品售罄的还有湘潭面面嗦传统粉面馆,其活动现场负责人刘钰告诉记者,“我们的粉和面都是自家工坊手工制作的,汤底是熬制十个小时的骨汤,并且熬汤的骨头每日至少一换以保证汤底的新鲜。”据了解,面面嗦传统粉面馆在湘潭一共有13家连锁店,其中人气最旺的一家门店每日销售额在元至1万元左右。

面面嗦传统粉面馆创立于年,此次参展还带着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据悉,除了在湘潭有连锁店以外,面面嗦传统粉面馆还在深圳开了三家连锁分店,并且下一步有意在湖南省除湘潭以外的范围内拓展门店数量。

2

粉真情节

嫁穗湘妹子,那碗米粉提醒我到家了

离开广州,踏上返回湖南的火车,这样的场景在而今31岁的湘妹子侯昊身上,已经连续上演了近十年。自从年在湖南的一所大学毕业后,侯昊便背上行囊来到了广州,在这里工作、生活,与丈夫相识相恋,结婚生子。

“每次和我丈夫回湖南,都只有我一个人吃粉,他怕辣。”侯昊的丈夫是广东客家人,对湖南的辣味接受程度很低。“广东人吃烫粉,一碗骨头汤,里面放烫过的河粉,再加点猪杂、肉丸。米粉比较薄软,河粉有韧劲一些。”不知不觉地聊着,侯昊咽了下口水,“米粉在油汤里浸泡,有米香,也有汤的香味。”

在广东生活多年,其实侯昊早已习惯广东人偏清淡的口味,可每次回湖南都还是要点个辣椒炒肉码子的扁粉,“瞬间找回小时候吃粉的味道和感觉”。4月16日晚,在广州增城区的一处亮着灯的房屋里,侯昊回忆起回乡探亲时的“嗦粉”情形,眼中闪烁着光芒。她口中所说的味道和感觉,就是化成了粉条的一缕缕“乡愁”。

“如果坐晚上的卧铺到益阳,那到站时就是早上五六点。很多次过年时回老家,清冷的凌晨时分,天空灰蒙蒙的,雨水星星,正好在火车站附近嗦粉,粉店摊位上都冒着热气,那时候对我而言,一碗粉足以扫去这一夜的舟车劳顿。如果是到长沙,我就会在酒店边上找粉吃。反正,这碗粉是少不了的。”

侯昊对记者说,“干”了这碗热气腾腾的辣椒炒肉米粉,就是提醒她真的到家了。

留澳大学生:三分钟速成炒粉寄乡思

“记得第一次吃米粉是小学时候。”4月16日,长沙长大的申同学在澳大利亚独自租住的公寓中吃着晚饭,深吸了一口气,脑海中唤起儿时那一丝丝粉的香味,似乎现在眼前的这份西式餐点变成了一碗来自长沙的肉丝粉。

去年从长沙来到新南威尔士大学就读金融专业后,19岁的申同学迅速熟悉了周边的中餐厅和华人超市。“对我而言,就没有吃不到米粉的时候。这里的中餐厅一般都有米粉卖,华超也有米粉可以买,不会做的话视频网站上也有各种教程。”

在他眼中,米粉是一道美食,或许还夹带着些许南方人独有的回忆。“这是很多北方人和外国人所无法理解的,正如我理解不了西式美食一样。”申同学微笑道,“澳大利亚应该是有和米粉差不多好吃的食物,不过夹杂了‘湘味’的东西,米粉算是其一。”

“最中意的米粉店还是杨裕兴,长沙有很多家,觉得那里的米粉是真正的色香味俱全,无论是看上去还是吃起来都给人一种‘干净’的感觉。”申同学记忆中,童年趣事也与米粉多少有些关联。

随着申同学的回忆,时光倒回至他的小学时光。“有时候来不及在家吃早餐,就去对面找家餐馆吃粉。我记得当时有两家店,一家卫生情况一般,但是粉很好吃,另一家卫生情况良好但是粉很难吃。外公觉得应该去第一家,可我总觉得第二家更好,结果每次因为难吃而吃不完。”申同学想起小时候的执拗,不禁一笑。

两三个鸡蛋搅拌好,午餐肉或者火腿切细条,米粉、油盐备好……对他而言,自己做的米粉更好吃。“有次在视频网站看了一个教做鸡蛋炒米粉的视频,只需要两三分钟‘速成’,我就自己尝试做了。”

3

粉味特色

(向上滑动启阅)

招牌肉丝码

米粉,绝对是长沙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环。粉馆后厨的方寸之地更像一个“T台”,无论是用甘草、鸡骨架提鲜熬制的汤底,还是用陈年籼稻磨浆制成的米粉,抑或是根据时令调整的炒码,粉店老板们总有几项“只可意会”的窍门,用以迎合食客们挑剔的味蕾。

一碗普通的肉丝粉,最考验米粉店功力,将猪前腿肉切丝文火煨制2-3小时,呈金黄亮色,香气四溢;一个合格的老长沙米粉店,成品必须具备汤宽、码子热、豆豉熬汤、原汤盖码几个特点。

肉丝煨码亦被视为长沙米粉的灵魂,成品上桌,食客夹上一两根细粉条,往汤汁里一浸,送入口中,轻轻一嗦,那细滑滑的粉条,带着酸辣咸鲜味穿喉而下肠胃,爽不可言。

老长沙人“嗦粉”强调“原汁原味、浓淡分明”,煮粉煮面的沸水要宽阔要清澈,粉面必须分锅煮,做到碱水不交叉,米粉上桌,绝不加酸豆角、榨菜、剁辣椒这些会破坏“本味”的配料;更讲究的老口子,往往要求“过桥”——码子和粉分开。

鲜辣红汤

栖凤渡是郴州鱼粉发源地,故有“走千里路、万里路,舍不得栖凤渡”一说。郴州鱼粉讲究香、鲜、辣,先用鲜活的西河鱼熬成鱼汤,再加入盐、姜、蒜子和五指朝天椒制成汤料,高汤状汤底便能瞬间染成红色。

“一碗鱼粉,多辣多汤加葱花蛋!”食客话音刚落,店主将泡发的干切粉在沸水中烫10秒后捞出,随后拾起大勺从汤底中舀出鱼肉,滚汤浇到碗中热气腾腾,辣而不噪、鲜而不腥;粉碗在手,舀上一勺当地特色豆油倒入碗中,再配上一个葱煎蛋,用筷子一搅,鱼粉散发出冲鼻的辣香,让人胃口大开,仿佛在提醒一个异乡人,“嗯,你到家了。”

相较于清香而不腻的红油汤底,高阶玩家更在意米粉是手工粉还是机器粉,制作手工粉有选米、浸米、磨浆、调浆、蒸粉、收浆、切粉、晾干八大工序。制作时,老师傅得根据米的特征调整水的用量,如,米浆的稀稠决定了米粉的口感,米粉是否晶莹剔透得看调、蒸的功夫。

简单调味

湘潭紧邻长沙,两地米粉风味一脉相承,细品才能感受出其中差异。做法上,老派湘潭米粉只用浓郁的猪油、鲜嫩的香葱简单调味,码子也只有肉丝、三鲜两种,故得“寡粉”之名。

新鲜的大骨,是湘潭米粉纯粹鲜香的秘诀,韭菜宽的手工粉倒入碗中,老板从高压锅中舀起一勺干扣肉丝,猪油香从碗边溢出,食客低头一闻,不禁发出感慨:“嗯,是小时候妈妈的味道。”

比起装修时髦的新派粉店,湘潭人更爱街头巷尾的苍蝇馆子,米粉中加入剁辣椒、油渣、酸豆角,再在粉店内支起的炸货铺点上一根油条、一个麻球,沾着米粉汤汁食用。食毕,身上微微冒汗、神清气爽,食客擦着嘴角的油渍满意地离去。

小锅小味

烧汤又叫烧锅,下米粉时拿小锅快速烧个汤汁浇头,淋在米粉上,这种小锅小味的烧汤技法只出现在株洲,增添了一丝“小家碧玉”的神秘色彩。

攸县烧汤粉中,鲜嫩的皇图岭豆腐、猪血、猪肉青菜缺一不可,出锅后浇上一勺红油辣椒酱,热气腾腾,香辣四溢。吃烧汤粉也有讲究,先吃瘦肉、豆腐、猪血,再吃粉,然后喝汤。一口嗦下去,米粉韧弹爽滑,汤底回味绵长。

作为省内唯一一个以炒米粉“出道”的种类,醴陵炒米粉演绎着火与油的艺术。热锅加入猪油,待锅中油滋滋爆响时放入鸡蛋,鸡蛋煎至两面略熟轻轻拨到一旁,扔进豆芽菜快炒至五成熟,米粉下锅,依次撒上干辣椒粉、豆油、盐等调料进行快速翻炒。

成品色泽金黄,鸡蛋焦黄,柔韧可口,一口吃下去,豆芽、米粉、鸡蛋都能兼顾,视觉味觉的双重享受大抵如此。

湘式“乌冬面”

“老板,一碗米粉!豆腐臊子!”走进邵阳任何一家米粉店,牛肉臊子、兰花干臊子、排骨臊子、猪脚臊子、香干臊子让人目不暇接,下粉师傅抓起一把又滑又韧的米粉,放进丝笼里滚水浸熟,十几秒后,米粉倒入备好了酱汤鸡精的碗中,再浇上一勺热辣辣直筒骨汤,成品汤色厚重、臊子狂野。

邵阳米粉讲究汤清、油红、料鲜,汤底多为急火慢炖,汤清甜而不油浊;红油料则以宝庆剁辣椒为主材,配中医养生大料,慢火细熬;米粉筋道易断的特点源自其选用的早稻,胖乎乎的造型又被打趣为湘式“乌冬面”。

一些粉店里还会架起铁板烤甜粑粑,用糯米桕成的米粑粑浸入黄糖水中,烤好后又糯又滑,一口咬下去,糯米香深入咽喉;如果胃口大开,点上两个甜粑粑就着粉汤吃,倒是别有一番滋味。

“秘制”浇头

走进一家正宗常德米粉店,你会看到近10个大钵在炉火上一字排开,每口钵中熬煮着不同的浇头原汤。凑近一闻,牛肉汤锅的肉香味儿扑面而来,肉块沉浮于红汤中,间杂着一颗颗鸡蛋。

掌柜麻利地将米粉在咕嘟沸腾的滚水中翻烫,再落入大碗中,舀汤、放浇头、点油、撒葱花,行云流水,一碗整整齐齐铺成“梳子背”的米粉便上了桌。选用澧水流域及洞庭湖周边的滨湖水牛肉,经过劳作的水牛肌肉纤维结实,吃起来又香又有嚼劲。

牛肉,是常德米粉绕不开的一环。牛肉和牛筒子骨反复漂洗后,置入灶上的清水汤锅中,放入秘制而成的香料配方包,大火转中火十几个小时慢煨,熬制成满含胶原蛋白的一锅浓汤,然后放入辣椒、花椒、桂皮、丁香等香料。

集百家之所长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三面环山、河川溪涧纵横交错。永州米粉可谓是集百家之所长,北边有与衡阳一脉相承的鱼粉、南边有桂林风味的卤粉,本土还衍生出砍肉粉与禾亭水粉。

砍肉粉处处带着“草根美食”的烟火气。菜场砍新鲜前腿肉二两,径直走入心仪的粉店,店主将猪肉简单加工,加入薄皮青椒大火爆炒,盖在骨汤米粉上,勺落,将米粉端上对应餐桌前。

砍肉粉讲究现砍、现切、现煮,就着滚沸的新鲜筒子骨汤,煮成鲜香四溢的米粉,然后就地坐在街边,披着霞曦,端着碗盆,连汤带水吃个底朝天,吃得浑身舒畅、毛孔张开。在发展中,其风味依时而新、因人而异,你吃咸,我食淡,他嗜辣,彼喜酸,每一例口味各依个性,和而不同。

牛肉臊子

娄底米粉以新化向东街红汤牛肉粉和双峰青树坪米粉著称。

向东街红汤牛肉粉红而不辣,油而不腻,韧劲十足,汤味鲜美,让人垂涎欲滴。用上好的牛肉做臊子,配以十几种中草药进行熬煮,再加上新化特产的山胡椒油、特制的红油等材料进行炒煮,牛肉入味,红油汤鲜,浇盖至米粉中,让人垂涎三尺。

青树坪米粉以原产地娄底市双峰县青树坪镇闻名,猪里脊肉切极薄片,泡在红油辣椒里熬去水分炸到紧实,远远闻到也让人口水直流,绝对是省内米粉中比“辣”的佼佼者。

青树坪米粉最早进行工艺改良升级,选用当地一级中籼米提前几天浸泡后出缸,米浆滤干后加入生熟配料搅拌入榨,变成圆状或条状粉条,晒干便于储存和运输,已实现标准化、品牌化、连锁化,速食包装已销往全国。

炖码为王

湘西多民族杂居,光是米粉的臊子,就有木耳肉丝、酸辣肚片、酸菜肉片、牛肚、羊肉、肥肠、香肠、红烧肉、猪脚、排骨、牛肉近20种。酸辣是湘西饮食的灵魂,同样是Q弹的圆粉,湘西人爱把酸辣肉片、酸菜肥肠、猪脚、牛肉、毛肚一股脑儿地放在大锅里慢炖,让各种肉味充分混合。

早年间,湘西州原住民多以务农为生,早起得先耕种农作物、喂家禽再吃饭,便有了一天只吃两顿饭的传统。因此,湘西米粉臊子扎实,一碗粉下肚,便能缓解劳作带来的疲乏之感。

湘西米粉异常入味,加入辣椒、醋、酸萝卜丁,再加一颗卤蛋或一个特色灯盏窝,堪称人间美味。

早稻籼米精制

益阳米粉制作工序颇为讲究,先将早稻籼米泡发2-7小时,清洗干净后用石磨磨出米浆,将米浆舀到特制的圆盘里摊平,上锅蒸一分钟变成一张薄薄的粉皮。最后,将蒸好的粉皮晾在竹竿上,切成至少0.8厘米宽的长条状,米粉就制作成了。

20世纪70年代,益阳米粉均为纯手工制作,多是自产自销,普通老百姓想吃上一碗粉,有时要骑1小时自行车,从城南跨到城北,“盛光保的粉、郭老倌的白粒丸”也在当时那个物资稀缺的年代声名大噪。

口感方面,益阳米粉更加细软,鲜美的汤汁渗入粉中,吃进嘴里爽滑有韧劲,余味悠长。

细粉配鲜汤

衡阳米粉多用筒子骨熬汤底,盛碗后撒上碎肉和葱花,20世纪90年代,一碗2两米粉只卖8毛钱;进入21世纪,开始流行将大个的骨头放进碗里,用以佐证真材实料之感。

起一口热油锅,锅沿敲开鸡蛋,待锅中热浪翻滚蛋花毕现之时,新鲜猪肉与薄皮青椒一同下锅,爆炒后倒入细软糯绵的米粉中,最后加入整根猪筒骨,出品五彩斑斓却又不失小清新之感,辨识度极高。

成品上桌,食客嘴唇靠近碗边轻嘬一口浓汤,鲜香之感顿时充盈舌尖;米粉见底后,拿起吸管嗦筒骨中的骨髓,发出“嗦”“嗦”声,三米开外都能听见。

侗家风味

锅巴粉是新晃侗族自治县及其周边侗族地区的一种特有小吃。色泽鲜脆,味香绵、软滑,食用分凉、热两种。凉食,即取刚出锅的鲜粉,切成丝条配以蒜酱、葱花等作料,也可直接抹炒热的臊子卷食。

锅巴粉以形状而取名,将大米、绿豆、青菜等做成的米浆烙成饼,因其表面凹凸不平,多孔洞,会将汤水和佐料吸入粉内,吃起来口感饱满,味道鲜美而毫不滞腻。

芷江鸭肉粉选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芷江鸭”熬制的原汤,辅以米粉加绒而成,鸭肉、鸭肠、鸭胗经过炖煮后,多种营养元素得以充分释放。食客进店,鸭头、鸭块、鸭肠、鸭腿、鸭翅、鸭脖子、鸭掌盖码应有尽有,加入鱼腥草、酸蕨菜、酸豇豆充分搅拌,便是一碗带有侗家风味的干拌粉。

小拌菜作配

张家界慈利米粉选用湘西北富硒大米,淘洗之后磨浆蒸煮而成,细如笔芯,不需久煮,丢入沸水顷刻便成,过则塌软失形。米粉出锅后,晶莹透亮,入口柔滑筋道,浇上独家秘制码子,让食客食欲大动。

放养土猪五花肉,在锅中煎至金黄,再沥出多余油脂,放入调料,小火慢煨几小时始成猪肉臊子,嗦粉时配上生拌蒜片、油炒榨菜、凉拌海带、茶油盐菜“老四样”小拌菜,轻而易举赢得食客芳心。

更有甚者,嗦粉时配上一土碗秘制扣肉,软糯酥香、金黄诱人,掌心大小,在早餐桌上,恰到好处。

特色炒码

一条石阶、一张塑料凳、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唤醒岳阳人沉睡一天的食欲。

筒骨下锅,大火烧开后,再花四五个小时用小火慢慢煨成乳白色。追求味道极致,店主坚持只用瘦肉做码,剔下的肥肉炼成猪油加在粉里,米粉层次分明;前一天购置的新鲜牛肚和辣椒爆炒制牛肚炒码,口感劲道。一份完美的炒码是岳阳米粉的灵魂,现炒现盖,鲜香滚烫,带着镬气的码子盖在冒着热气的米粉上,合着汤软滑地嗦进嘴里,别提多舒服了。

身在鱼米之乡,你还能吃到如洞庭湖银鱼蛋皮肉丝、华容芥菜肉末、樟树港辣椒肉丝地域特色鲜明的盖码。

4

粉里有爱

墙上的米粉:让环卫工人暖心又暖胃

意大利有“墙上的咖啡”,即善良的人去喝咖啡的时候,顺便多买一杯,让店员把小票贴在墙上,以供有需要的人享用。4年前,在长沙市浏阳市,当地爱心人士也发起了一个类似的“爱心早餐”公益项目。

“付老板,来两碗粉。”4月一个普通的早上,浏阳市民蒋先生像往常一样步入天马路边这家米粉店,虽只身一人,但他点了两份米粉。付老板并不惊奇,而是会心一笑,“您先坐,粉就好。”

米粉下锅,捞起,盖码,一碗热气腾腾的粉很快就端到了蒋先生面前。随后,付老板又拿起一张爱心券贴到了店内的墙上。他解释说,墙上贴的这碗粉叫待用米粉,是浏阳城区的早班环卫工人专属。

蒋先生吃完米粉,拿起桌上的纸巾擦了擦嘴,走出粉店,眼前的街道干净整洁,令他神清气爽。蒋先生不知道的是,在他进粉店之前,环卫工黄伟珍已经完成第一轮的清扫保洁。

黄伟珍已从事环卫工作20余年,这条街道就是由他负责,由于工作量比较大,几乎每天5点钟就要起床,一直干到中午时分。4年前,黄伟珍连早餐都舍不得吃。

“舍不得吃”的窘境在年得以改变。当时,有爱心人士了解到,一些环卫工为了节约开支,连早餐都舍不得吃,遂发起“爱心早餐”项目。那一年,不仅黄伟珍,全城当早班的余名环卫工人都有了自己固定的“食堂”。

一晃四年,坐在这家粉店里,黄伟珍时常会想,今天的这份早餐是谁请的?或许是他,也或许是她。抬头看看周围的顾客,觉得他或她就生活在周围,“再多的辛劳与委屈也会被抵消。”

好人米粉:3万多碗免费米粉情暖老人与孩子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粉店之恩,米粉回报。

中国好人刘国兴是地道的长沙人。年6月,他突然有了在长沙德馨园社区开米粉店的打算。刘国兴说,街坊邻居得知他开米粉店的想法后,甚至还不待刘国兴开口,便主动上门帮起忙来。

“有人赞助我元,有人赞助几百元,都说全力支持我开店。”很快,开店所需要的两万元资金便筹集完毕。

粉店开业后,来捧场的第一批顾客,也还是帮刘国兴夫妇筹款开店的邻里街坊。

“店子是大家帮衬我才开起来的,我现在应该想个好办法报答大家了。”刘国兴说,他最先想到的报恩方法,是为一些特殊的居民朋友提供免费米粉。

刘国兴想到便做,从年底开始,他的米粉店就开始为学龄前儿童提供免费米粉,“开米粉店的都知道,经常会有一些年轻的爸妈带着小孩子来吃粉,小孩子又吃不得什么,吃两三口,装进一个小碗就够了。孩子这点粉我送给他们,也算是一点心意。”

此后,他又发现社区里有不少老人省吃俭用,早上经常就是吃点干巴巴的馒头对付,“看上去挺让人难过的。”于是,刘国兴又将这些三无老人招呼到了自己的米粉店内,“爹爹、娭毑,从今天起,欢迎你们来我的米粉店吃粉,免费又好吃。”

4月17日早上,记者沿着德馨园社区并不宽阔的马路进入“好人多”粉店,只能容纳10个人的门店正是生意繁忙的时候。在这家店里,年轻的客人都是主动结账,蹒跚的老人吃完擦擦嘴,对老板笑一笑道声“谢谢”。

社区老人刘金莲是粉店的常客。老人说,从“好人多”粉店开业至今自己一直在这里吃早餐,刘国兴从来不收钱,“我要是哪天早上没来吃粉,他们都要抽空到我家里来看看,担心我出事。”

5

市井粉商

经营:“老口子”粉店扩展版图

长沙是时尚的,也是市井的。在很多“老长沙”眼中,真正的美食都是要仔细寻找的,矮子粉店就是这样的存在。

4月17日,三湘都市报记者在湘春路上一排不太显眼的门店中仔细辨别,终于找到了它。

“我们是从年开始营业的。”做了34年米粉的黄鹏超,有一张难以满足的“叼嘴巴”。由于总感觉很难吃到自己满意的食物,他干脆做起了厨师,在跟着姨父学徒一年后,便独立开店了。

他对米粉的码子和汤头都有自己的要求,多年来烹煮的食材和汤头都是亲力亲为。与线下流行的“网红餐饮”不同,矮子粉店没有淡旺季,而近几年,从外地前来“打卡”的游客也多了起来。

黄鹏超说,营业至今,陆续找来希望能做加盟店的生意人不少,但他一直觉得,餐饮是需要靠心来做的,“如果套用成商业模式来经营会失去食物的初心。”而这也是多年来,矮子粉店一直坚持“独此一家”的原因所在。

不过,据三湘都市报记者了解,年5月,矮子粉店梅溪湖分店新张,掌勺人是黄鹏超的儿子黄文俊。用他的话说,“手艺也需要传承,儿子从小跟在灶炉边学习厨艺,多年来已逐步领会了做餐饮的核心。”目前,新店的生意虽然与老店还有些差距,但也算得上是周边粉店里的“佼佼者”了。

竞争:外地人来长“争抢”地盘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长沙大部分粉店都暂停营业了较长的时间。2月中旬,有着“新晋网红”之称的易裕和粉店率先进行了复工。在不少消费者看来,支撑创始人易军做出这个大胆决定的原因之一,一定是这家粉店那平方米的营业面积。

这家主营长沙米粉,只卖扁粉的超大粉店,创始人却来自岳阳汨罗。

4月23日9时,易裕和粉店内已经是人头攒动。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易军回忆,14岁第一次在长沙吃了一碗甘长顺的米粉后,便爱上了长沙米粉的味道,“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梦想着自己以后有能力了也要开一家粉店。”

于是,从小在乡下长大的他,心中悄悄埋下这个种子。16岁那年,易军进入甘长顺做起了学徒。

在两年的学徒时间里,易军算是打好了基础,也算是一只脚迈入了“米粉江湖”。而从甘长顺“毕业”后,易军拜师粉面大师唐冬生。又是三年,终于在年,开出一家名为“我家”的粉店。

易军说,如今做易裕和,选址都是需要在平方米以上。因为长沙少有如此宽敞的粉店,在新店刚开业时,便迅速吸引了大量食客前往一探究竟。

易军的“米粉计划”不止于此。他告诉三湘都市报记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和打磨,店内已经有成型的技术设备及成熟的经营团队,接下来将陆续在长沙其他地点开出品牌连锁店,但目前仍只打算以直营的模式进行经营。

6

湘粉溯源

起源:米粉最早源自秦朝

中华米粉的产生时间和发源地,学界众说纷纭。据民间传说,秦始皇为了统一中国,派兵远征南方,秦军是陕西人,惯食面类,而南方只产稻米,不产小麦。秦军粮草运输困难,初来乍到,吃不惯大米白饭,战斗力大受影响,将领命令伙夫设法解决。于是伙夫模仿制面过程,将大米舂成米粉,炊蒸后搓成条,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米粉。

在湖南,关于米粉的最早传闻是郴州栖凤渡鱼粉,跟三国时期的庞统有关。但史料中并没有确切的时间记载。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还提到“环饼”的做法。而他详细介绍的“粉饼”是用煮好的肉汁和粉做成粉浆,灌入钻孔的牛角(孔眼细如麻线),让粉浆顺孔漏出。“粉饼”的食用方法是浇拌肉汁或者肉酱食用,跟炸酱面的吃法相似。这应该是我国米粉、米线的萌芽。

宋代,米粉称之为“米缆”。明弘治初年,“湖广熟,天下足”这句民谚出现,标志着湖南地区粮食生产具有初步的商品生产性质,这成为湖南饮食文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明清之际,米粉被称为“米糷(làn)”,并已经在民间广泛普及,而“米糷”的做法也跟现在相似:将米线放进肉汤中煮,然后放入胡椒、酱油、葱调味。清末民国以来,这种吃食就直接叫米粉、米线,并在南方地区盛行,且形成了地域性风味。

▲新晃侗乡推介他们的特色米粉锅巴粉。

演化:湖南人调摆出各种花样米粉

米粉是“圆”滴?还是“扁”滴?谁是码子界的No.1?米粉江湖,谁家强的争论时常挂在各地湖南人的嘴边。

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餐饮文化代言人邓杰眼里,其实看看湖南各地丰富多样的饮食就能明白一碗粉为何能被湖南人演绎得精彩纷呈。

“近山者采,近海者渔”。邓杰介绍,湖南饮食文化差异的形成,与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有关。

湖南南有南岳衡山,九嶷、武陵诸山遥相呼应,北有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汇于洞庭。湖南古称“卑湿之地”。而辣椒有提热、开胃、去湿、驱风之效,深为湖南人所喜爱。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地区性的、具有鲜明味感的饮食习俗。

在明清时期,因为常德重要的交通位置,有不少的回族和维族人迁移到这里,因此常德的米粉,就有了汉族浇头和回族浇头两大类。同治《武陵县志》也记载了清代云南马如龙率士卒调驻常德,将云南过桥米线的做法带到常德,促使常德米粉的形状转为细圆状的故事。

常德米粉可以说是一种移民创造和不断改变着的美食。“常德米粉制作技艺”也早在年就入选了第四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德除了有米粉,还有米线,而且是干货。据湘菜大师聂厚忠介绍,常德人将米粉晒干,是因为常德地处洞庭湖,为防涨大水,以备逃荒时带在路上吃。吃时先将其浸泡涨发后下锅烹制。

另外,因为郴州渔产丰富,栖凤渡鱼粉盛名远扬;怀化洪江人好吃鸭子,于是有了鸭子粉……

链接:湖南与米粉万年的缘分

也许你每天满足地“嗦”着一碗米粉的时候,却不知道它是湖南先民费尽心力驯化的战利品。

年,考古人员在澧县彭头山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发现了掺杂的水稻壳,距今约年。这是湖南史前水稻首次吸引世界的目光。

年至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玉蟾岩进行了4次挖掘,发现了距今约-1年的古栽培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将中国的稻作起源位移到了0年以上。

这些稻谷遗存的出土,证实了湖南先民除了以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外,稻米亦作为饮食的一个来源。米粉来自于稻米,湖南人与这每天早起的一碗米粉可是有着万年的缘分呢。

见习记者周可记者黄亚苹叶竹李成辉田甜朱蓉吴岱霞

实习生王玉琼叶佳兆

图/记者顾荣通讯员彭红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41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