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饲料发展史和利用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大的动荡时期了。公元前2世纪末,东汉王朝政治腐败,引起黄巾农民大起义,各地军阀趁机割据、混战,逐渐形成曹魏、孙吴、蜀汉三足鼎立,史称三国时期。东汉建安25年,曹丕代汉称帝,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历时三百余年的纷争战乱,对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得到能休养生息的和平时期很短暂。尽管如此,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生产力仍有一定发展,民族大融合以及兼并战争对马的空前需求,仍推动畜牧业得以发展,特别是在北魏中前期,畜牧业生产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这段文字记载了杜畿在任职河东太守期间,不仅注重地方百姓对马、牛等大家畜的饲养,亦注重猪狗等小家畜及禽类的饲养,体现了对畜禽词养的重视。这一时期,多个巨型牧场相继建立;在继续开辟词料资源的同时,饲料进入精细化发展,对于不同畜禽的不同生长阶段、以及依据牲畜的不同需求,词料的配制和利用方式都有所不同。而且以往放牧占主要地位的饲养方式己经渐渐被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方式取代,舍饲比重明显提升。
官营牧场饲料区的建立
“刍”指喂牲畜的草,即饲料。有草才能放牧,牧场历来以水草丰美为佳。牧场被称为“刍牧之场”,可知牧场的性质即为饲料资源丰富的场所。国营牧场的出现,在两汉时期便已有之。,汉武帝时期在西北各地设立了三十六苑,另有天子六厩,每厩有马万匹。总计西汉时期共有国营牧场42所,共养马匹36万。东汉时期,国营牧场衰落,西汉时期的三十六苑仅剩一苑,六厩也仅剩一厩。至北魏时期,国家再次新建4个较大的国营牧场。
一、代郡牧场,创立在道武帝拓跋圭天兴二年。天兴二年,拓跋王圭展开了对北方劲敌高车的进攻战,诸军会同,两次大破高车,收获颇丰,共掳获9万口人,马、牛、羊等牲畜共计多万头。之后在平城筑起鹿苑,其范围是南因台阴、北距长城、东包白登、属之西山,在数十里的范围内筑起了一座国营牧场。二、河西牧场,北魏第二大牧场的建立是在魏世祖平定统万、秦、陇之时,这便是河西牧场。魏太武帝始光三年,建都的夏政权,大破之,始光四年,攻破统万城,赫连昌被彻底击败,在平定了秦、陇地区之后,世祖利用讨伐中所虏掠的人畜,在这一地区建立起北魏的第二个大牧场。
三、漠南牧场,北魏第三大牧场的建立是在神鹿加二年,规模、范围,新民之众、畜产之多,远远超过了早在天兴二年于平城所建立的牧场。四、河阳牧场,北魏第四个国营大牧场是河阳牧场,它的建立是在太和十七年。此时孝文帝命宇文福。因为其地理位置在山南、河北的阳地,故为河阳牧场。河阳牧场牲畜的主要来源有两个途径,其一是从代地的牧场移来一部分杂畜。另一途径是每年从河西牧场抽调一部分杂畜送往并州牧养,然后再由并州渐次南下,输入河阳牧场。
畜禽饲料甄选及利用的精细化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这一点于牲畜亦然。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在解决了牲畜的“温饱问题”,即饲料种类不断增多,保证了其充足的食物来源以后,劳动人民便讲求饲料利用上的精细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于马、牛等役用家畜的饲料利用原则,猪和羊在不同阶段如何区别喂饲,以及鸡鸭鹅等家禽饲料利用的精细化都一一作了细致的要求。
役用家畜饲料利用的精细化,在古代社会,马、牛等大型牲畜主要作役使之用,专供背运或驮重,减轻了人类的负担。直到二十世纪中期,燃油式牵引机的出现,这一局面才开始被打破。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役用家畜在交通运输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其饲料供应上自然也备受重视,不仅有严密的喂养原则,还依据季节规律喂饲。
贾思勰表明在何时、何地、配制何种饲料、采用何种喂词方式来喂养役畜,都要适合其天性,这样才能发挥词料的最大功效,此外,还要注意马的给水量和喂饲时间,要因时制宜、规律饲喂。由于冬春季词料原料缺少、气温寒冷,因而牲畜在这一时期的饲养与管理工作相当重要。所以劳动人民对牲畜在越冬时的饲养和初春时的管理工作相当重视,着重指出:家畜要精心饲喂,饲料要合理调配,准备充足。不仅要吃得饱,还要调节得适当。
猪饲料利用的精细化,作为人类最主要的肉食来源之一,猪在人类历史中一贯扮演着重要角色,其饲养史亦绵延上万年。猪是杂食性动物,一般无毒无害之物皆可喂食。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水生植物等猪饲料被开发出来,对猪崽至成年猪的不同阶段亦有不尽相同的饲料选取与喂养方式。
羊饲料利用的精细化,在羊的词养方式及饲料选择上,即牧羊人必须性情宛顺,责任心强的人,使羊作息生活有定时,护理能适应羊的特性。其次,在羊饲料供给上,要增加其采食量。家禽词料利用的精细化,鸡鸭鹅等家禽不仅可为人们提供肉食,其卵和羽毛还可作其他用处,具有一定的经济利用价值,因而家禽饲料的甄选亦颇受重视。
饲料加工与管理的精细化
作为食草动物的主要饲料来源,饲草的优劣与否直接关乎其生长状态。对词草进行一定的加工,不仅能提高饲料的适口性,还能避免牲畜感染一些不必要的疫病。此外,在青黄不接的冬春季节,牲畜甚至还会因缺食导致灭群断种,这就对饲草提出了储存管理的迫切要求。
有关词料加工最主要的方法便是“莖”。对配种用的公马和骑乘马的饲料加工是不同的。种马不仅多设槽厩,还会混合谷豆等精饲料与草料一起切碎再喂,保质保量。骑乘马的词料不仅要切细,还须扬粗取精,将叶子等轻的杂物扬去,只留下茎秆,然后与谷豆等一起饲喂。以便达到令种马不争食、令骑乘马强壮的目的。
舍饲比重影响饲料利用方式
舍饲就是将牲畜放到圈内来喂养,与放牧相对。舍饲最早出现于商代。随着饲料资源的不断开辟,舍词在牧养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高。反过来,舍词的发展对饲料选择等牲畜喂养上的问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早在西周时期,牲畜的圈养化就己开始趋于明显。之后,舍词在牲畜词养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步提升,为牲畜的精细化饲养奠定了基础。除了马厩等饲养场所的管理工作以外,牲畜的草料添加,饲草的贮存和选择等也都与舍词紧密相关。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舍饲比重进一步提升的同时,对饲草的贮存、饲料的节约利用也提出了更高更精细的要求。魏晋南北朝时期,牲畜的舍饲比重显著提升。
结语
在牲畜的管理上,放牧与舍饲一直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放牧即对牲畜米取散养的方式,无须过多看管,也不需要人为提供食物来源,省力方便。但牲畜在野外自由活动,于积肥不利,它们肆意排泄粪便更是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这种方式在原始畜牧业发展之初较为普遍。相对应地,舍饲便是对牲畜采取圈养的方式。活动范围变小,且人工喂饲更能注意饲草的讲宄和喂养方式,因而能使牲畜快速增肥。
其缺点就是,圈养的方式使牲畜无法随时获取野生草本植物。为了保证充足的食物来源、满足营养供给,必须对草料的贮存和管理有更高的要求。在古代牲畜管理的历史上,放牧和舍词都具有重要意义,都有各自的优点和长处。随着作物种植的逐渐成熟和牲畜喂词的日益精细化,舍饲的比重可能明显提升。但时至今日,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和地域发展的差异性,放牧和舍饲依旧同时兼存,放牧的方式并未完全被舍饲取而代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