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远去的童谣这里是宝丰

北京专业皮炎医院 http://m.39.net/pf/a_8833134.html

那些远去的童谣作者郭敬伟

“磕、磕,磕顶针儿,腰里别个花手巾。你丢了,我拾了,骨碌、骨碌进城了。你卖啥?我卖烟。你卖啥?我卖粉。我也不吸你的烟,你也不搽我的粉,咱俩打个琉璃滚。”

表姐说着家乡古老的童谣,带着我的小儿子玩。

小儿子的出生,使我们累并快乐着。来我们家帮忙引孩子的表姐年近70岁,不时地哼唱些老童谣。妻感到有些“土气”,我却不以为然。当年,我们70后不都是听着哼唱着这些长大的么?

一、从清早起床到夜里睡觉,一天都有童谣相伴

小时候,最怕冬天的早上起床。冷冷的“里梆儿”(里间、卧室),黑黑的墙、沉甸甸的被子,总想赖在暖活活的被窝里面不出来。娘做好饭,给我穿衣裳了,我百般抵赖。有时说:“太早了!”赌气不起床;有时又说:“太晚了!”还是赌气不起床。娘就会说:“夜黑(夜晚)做个梦,老鼠噙个杏,一走一呱嗒。想给你捎回来吧,怕你咬不动。”我会问:“真的?”娘就说:“真的做了梦。不过杏没有捎回来。你起来吧。今黑再做梦了捎回来。”

说着说着,娘就给我穿上了棉袄棉裤。

晚上的童谣最多。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会说:“月奶奶,黄巴巴。爹织布,娘纺花。小孩儿哭着要吃妈儿(奶),拿哟蒸馍哄哄他。爹一口,娘一口,咬住小孩的脚趾头。”等我大些的时候,在月亮地里玩。小伙伴们会一齐喊道:“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牵牲口。一牵牵到九月九,开开后门摘石榴,石榴树上卧斑鸠。问问斑鸠吃啥饭,臊子面条肉浇蒜。谁烧锅,黑老婆;谁点灯,扑愣愣;谁铺床,小孩他娘。”

洗了小脚脚上床睡觉。我与哥哥坐在一起,娘又会一边用手指捣着我们的小脚丫,一边唱起“捣跟脚”:“捣、捣、捣跟脚,亚亚(腰)葫芦扯簸箩。簸箩东,簸箩西,簸箩南,簸箩北。扁担曲儿,吹叫曲儿,小金莲,蜷一只儿。”最后一个字落在那只脚上,那只脚就要蜷缩回去。

有时候,哥哥还会用他的手,轻轻地抚摸我的膝盖,口中念念有词:“一抓金,二抓银,三抓不笑是好人。”

二、童谣,也分年龄段

有的童谣,大概是咿呀学语时教给小孩子的。如:“俺家近,恁家远,狗咬住,俺不管。”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叫小妮,逮猫来,出溜跑到南场来……

“一二三四五,蛤蟆背着鼓。瞎子来算卦,摸住驴屁股。”

有的是学走路时说的:“沿杆儿沿桥,掉河里,有人捞。”

有的是能被大人背了,口中念叨的:“背缸背罈,骑马卖鞋。”

等长到再大些时,玩耍中少不了童谣的点缀。

玩耍中,有的孩子互相攻讦:“凉荫里,老(‘很’的意思)凉快。日头地儿里晒鳖盖。”对方回答:“凉荫里,叫(让的意思)狗卧。日头地儿里老(‘很’的意思)暖和。”

男孩子喜欢去河里、池塘里玩,玩一阵子,站在岸上,双手轻快地拍自己的身体,边拍边喊:“拍、拍,拍麻秆,你哩不干我哩干。”拍着拍着,还会互相追逐。跑在前面的会猛然间“噗通”一声,再次跳进水里。后面的也会跟着跳进来,接着再玩。

做游戏的时候,也有童谣。流传颇广的“鸡鸡翎,砍大刀”,是男孩子常玩的游戏。两组人分列两旁,中间相隔十几米远,一组向另一组“挑战”:“鸡鸡翎,砍大刀,恁边儿人,叫俺挑,挑谁哩?挑XX。”然后,XX从自己的一组中冲出,跑向对方,对方则紧紧地手拉手。如果撞开对方的手,则为胜利;如果撞不开,就要留下来归对方所有,对方胜利。

这个游戏,近几年编成了歌曲《机器铃砍菜刀》。大概是方言读音的问题,一些字词出现不同的版本。但是是一个游戏,流传于中原以及周边一带。难怪歌曲推出后,引起共鸣,据说前半个月点击量就达多万。

那时候,家家喂养猪、羊、鸡等家畜家禽。草是它们的饲料。薅草是小孩子们能干的劳动了。一群干活的小伙伴像一群麻野雀,叽叽喳喳,嘴中不闲,他们说:“胡撇嘴(音),吃着美,回家恁娘打你的嘴;毛妮菜(音),吃着赖,回家恁娘打你的盖;麦连子(音),吃吃死。今天吃,明天死,后天坟上挂白纸。猫猫眼,点三点,嘴上扣个大白碗。”

胡撇嘴、毛妮菜、麦连子(也有称“麦天子”)、猫猫眼均为当地野草,胡撇嘴、毛妮菜是可以吃的。

太阳将要落山了,该回家了。又有人说:“日头落,狼下坡。赤肚孩,跑不脱。芝麻茬,绊住脚。”在有说有笑有闹中,大家赶快往家赶。

三、童谣也有时代特征

童谣来源于生产生活,带有时代的烙印。

有的或许流传了数百年、数千年,有的是近现代形成的。

“妮、妮,快点长。长大嫁给伙食长。穿皮鞋,披大氅,坐个轿车嘀嘀响。”产生于大跃进时期。那时候的“伙食长”是实权派,掌管着食堂的吃喝,难怪群众渴望自家姑娘快点长大、嫁给伙食长喽!

刘胡兰是孩子们心中的英雄。这方面的童谣有好几个版本。如:“刘胡兰,十三岁,参加革命游击队。骑白马,挎盒子,打住敌人的肉脖子。”“纺花车,圆又圆,里边坐着刘胡兰。刘胡兰,拿盒子,打住地主老婆子。”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自行车很少。骑自行车的技术大都不好,一不小心就会摔倒,甚至摔骨折。于是有了这样的童谣:“骑洋车,没带铃儿,头上磕个小窟窿儿。买副药,一块多,看你(以后)烧包不烧包。”洋车即自行车。“烧包”为方言词,指做事不稳重、莽撞。那时的“一块多”看来也是“巨款”了。要不,花“一块多”就心疼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小学校园里还流传着这样的童谣:“一年级,开飞机,二年级,开大炮,打住敌人的钢壳帽。三年级死,四年级埋,五年级哭哩站不起来。”大概是六七十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在孩子们中间的反映吧。

四、童谣中的谜语

有的童谣是谜语。

村中有的婶子大娘嘴巧、记性好,会用谜语般的童谣逗孩子们玩。

“红门楼,白院墙,里面坐个耍儿郎。”谜底是嘴巴。

“兄弟两个一般大,隔着毛山不得见面。”谜底是耳朵。

“一棵树,八丈高,上边挂满杀人刀。”谜底是皂角树。

“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谜底是蜘蛛。

“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钉银钉。白天看不见,夜黑数不清。”谜底是天上星。

上小学时,又有了许多字谜童谣。

“一点一横长,口字当他娘,孩子去打架,耳朵拽多长。”谜底是“郭”。

“一点一横,两眼一瞪。”谜底是“六”。

“一点一横长,一撇撇南阳。南阳有个林,长在石头上。”谜底是“磨”。

“王大娘,白大娘,两人坐在石头上。”谜底是“碧”。

如今,孩子们进了幼儿园,学的是新儿歌,那些传统的童谣,大都远离了他们的视线。而这些传承的童谣,在我的记忆深处,带着乡愁,是挥之不去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90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