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进百村射洪市潼射镇马黄寺村产业振

擅长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174796.html

走进射洪市潼射镇马黄寺村

3月27日《遂宁日报》03版截图

村名片

马黄寺村位于射洪市潼射镇西北部,与绵阳三台县接壤,由原北寨村和原马黄寺村两个自然村合并组成。全村面积5.54平方公里,共计户人,53名党员。耕地面积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亩,林地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亩。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0户人,该村于年退出贫困村序列。

大事记

●年,马黄寺村和原北寨村被列为省定贫困村,共有贫困户90户人;

●年,马黄寺村投资38万余元,引进蚕桑产业,实现年产值10万余元;

●年,马黄寺村投入万元改造组道路,实现全村水泥道路组组通;

●年,马黄寺村成功脱贫摘帽,累计81户贫困户人脱贫;

●年,马黄寺村实施水泥路拓宽工程,拓宽道路6.3公里;

●年,马黄寺村最后5户贫困户15人成功脱贫,全村贫困户正式清零;

●年,马黄寺村6.2公里村主干路重建完毕,道路通行能力进一步增强。

乡村振兴路

射洪市潼射镇马黄寺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多种产业

产业振兴拔穷根

村民走上富裕路

马黄寺村是遂宁与绵阳的边界村之一。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马黄寺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多措并举改善群众住房、交通、饮水条件,利用产业周转金发展集体产业和带动型产业。经过几年的砥砺奋斗,让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彻底摆脱了贫困,走上富裕振兴的道路。

马黄寺村的美丽风光。

基础设施改善

穷山村迎来大改变

在马黄寺村,能第一眼感受到的变化便是脚下的道路。驾车沿着水泥村道路行驶,十分平稳进入马黄寺村范围,村道路两侧又延伸出一条条水泥路,通向村里的各个组。这样的景象对于6年前的马黄寺村而言,却是一种奢望。

“当时没有一条水泥组道路,全是泥巴路。”马黄寺村第一书记李明君介绍,在村干部的手机上,还保留着当时马黄寺村道路的照片:一条蜿蜒数百米的狭窄道路,全是泥土铺成,雨后整条道路泥泞坑洼,一位行走的村民在路边小心翼翼地寻找着落脚的位置。

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打通村民的进出通道。脱贫攻坚以来,马黄寺村将全村道路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自年以来,全村新建、改造村组道路20余公里,让昔日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同时,全村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改造村民的生活条件,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处,安置贫困户17户43人;建设集中供水点8处,解决全村千余人的饮用水问题,实现全村自来水全覆盖;村级阵地建设、文化室、卫生室、通信网络等配套设施齐全。

马黄寺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发展庭院经济

小粉条创造大财富

在村民谢国阳的家中,院坝里一口硕大的土灶台格外显眼。“这个就是我们村生产手工粉条的灶台,不只谢国阳一家有,在我们村这样的灶台有好几十个。”李明君介绍说,潼射镇远近闻名的特产潼射粉条便是靠这一个个土灶台手工生产。

每年红薯收获时,这一个个土灶台便热闹了起来,“将红薯磨成粉浆,通过带眼的瓢漏进灶上大锅的热水中,待凝固晒干后就是我们常见的粉条。”李明君介绍说,潼射镇因为独特的气候、土壤、水源条件,让这里出产的苕粉不但品相和口感特别好,营养价值也高,成为当地有名的特产,尽管售价高出市场上同类粉条,但一上市便供不应求,完全不愁销路。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马黄寺村成立了粉条专业合作社,大力鼓励村民开展粉条加工。“现在全村从事粉条加工的村民有50余户,少一点的每年能出产粉条多斤,多的则有上万斤。”李明君介绍,马黄寺村还建有标准化粉条加工厂房,提升粉条产能,通过“帮扶单位+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收购订单,实现贫困户人均年增收余元。

多种合作模式

产业经济不断壮大

马黄寺村的脱贫道路,还离不开产业的带动。

年,马黄寺村引进蚕桑产业,通过整合市现代产业发展资金、联系部门帮扶资金、党员精准示范工程建设资金共计36万元,流转闲散土地建设标准化蚕桑种植基地70亩,建设规范化蚕房共计平方米,种植桑树余株,示范培训和带动30户贫困户加入桑蚕种养。通过用活产业周转金,马黄寺村还打造起生猪养殖产业基地。采取“龙头企业+养殖大户+产业扶持周转金+贫困户”模式,建设年出栏头生猪养殖场。村委会与养殖场签订年8%资金收益返还投资协议,兑现分红余元。据了解,近年来马黄寺村集体经济收入以蚕桑、光伏发电、养殖分红等为主要来源,年收入逾10万元。

此外,通过部门帮扶,马黄寺村还大力发展小农庭院经济。建成集果树种植和小家禽养殖为一体的家庭循环农业农场1个。

不断壮大的产业经济,多种模式的合作方式,带来了多样的增收渠道,让村民的收入稳步提升,年,马黄寺村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年,全村最后5户贫困户成功脱贫,让马黄寺村正式告别了曾经的贫穷落后,迈步走向富裕振兴的未来。

百姓幸福事

村民谢国阳

发展小产业生活有奔头

“以前家里空荡荡的,现在家里该有的基本都有了,你看嘛,我自己还买了台机器,种地可以省不少力呢。”在射洪市潼射镇马黄寺村一户农家小院里,村民谢国阳正在检修自己的农机设备,见记者一行的到来,谢国阳热情地介绍起家里的变化。

谢国阳清理农机为春耕做准备。

谢国阳今年58岁,因患病无法外出务工,妻子身体也不好,一家人就挤在一个并不大的土坯房中生活,这一过就是好多年。“儿子和儿媳都在外务工,孙儿、孙女就留在了家中由我们照顾,生活虽是苦了点,但家却很温馨。”说起孙儿、孙女,谢国阳显得有些愧疚,“孩子那时候还小,受了些苦。”

“好在有党的政策,不然我们一家还挤在旧房子里。”年,谢国阳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此后一家人便享受到了医疗、教育、住房等扶贫政策。生活逐渐好了起来,谢国阳却并未闲着,他开始发展小产业,并且还养了牛。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活,他还在自家小院修了一个灶,开始做手工红苕粉。“别小看这个灶,一年还是给我们家带来了2万多的收入呢!”谢国阳称,通过发展小产业、养牛、制作手工粉,他一年可以收入5万余元。

而更让谢国阳开心的是,年,因为土坯房改造政策,谢国阳一家拿到了3万元的补助资金,随即他与儿子商量后,又自己出钱修了栋两层楼房,彻底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状况。而这一年,谢国阳一家也成功脱贫摘帽。

如今,谢国阳依然忙得不亦乐乎,他说:“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家有了家的样子,生活也有了盼头。”

返乡创业记

返乡村民范熊

有政策扶持养猪致了富

在马黄寺村的一个家庭农场内,一青年人正拿着大勺,翻拌着盆中的饲料。“欢迎各位来做客,身上有些脏,失礼了。”见记者到来,这位青年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在外打工了几年,不能再满足现状了,现在家乡的建设和政策都这么好,加上父母年纪也大了,回乡创业也一直是我的心愿。”青年名叫范熊,从小在马黄寺村长大。

返乡创业的村民范熊正在准备饲料。

几年前,范熊和其他年轻人一样,为了看看外面的世界,都选择走出家乡外出务工。在江苏那段日子里,范熊每天都与塔吊为伴,生活枯燥无味。“开塔吊虽然工资比较可观,但毕竟是高危行业,每天两点一线的工作,让我对生活逐渐没了追求。”范熊决定辞去工作,回乡创业。

回到家乡后,范熊一度因找不到理想的创业项目而犯愁。后来,村上干部找到了他。“村干部说可以从事养殖项目,并且还可以申请产业扶持资金,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人生的机遇。”事后,范熊与家人商量后决定开办家庭农场养猪,并利用随后的两年时间在雅安等地考察学习养殖技术。期间,有着丰富养殖经验的亲戚也加入进来,给范熊增加了创业信心。

年,产业扶持资金“如约而至”,范熊与亲戚投资70余万元,雄势家庭农场应运而生。年4月,农场正式投产,为了规避风险,范熊帮一家公司代养了头猪,当年10月便出栏,农场收入10万余元。“代养既能积累养殖经验,也能为农场奠定资金基础。”年,范熊与亲戚决定自己养殖生猪,并配套养殖了鸡、鸭等家禽,同时还种植了10亩地的农作物。“猪粪可以灌溉,一部分粮食可以卖钱,一部分可以喂猪,这样一来可以节约很大一笔资金。”带着自己的创业梦想,范熊依然激情满满。他说:“党的政策圆了我的创业致富梦,我也会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为家乡的发展中贡献力量。”

人物访谈

打造“四区一带”

做好“后半篇”文章

——访潼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灿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在产业扶贫方面,潼射镇采取了哪些措施?今后将如何发力?日前,记者采访了潼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灿。

“目前在产业方面,潼射镇已经形成了‘四区一带’的全域产业布局。”王灿介绍,脱贫攻坚以来,潼射镇狠抓产业扶贫带动作用,科学打造和规划了五大产业。

打造现代农旅观光区。以金马、茶园村为核心,扩大芍药、牡丹、米枣种植面积,采取“公司+合作社+支部+农户”的产联式模式,打造“种+养+采+旅”现代农旅观光园。现已建成种植养殖基地余亩,打造出了盛绿农牡丹籽油和清脆李等产品,吸纳农户余户,年产值上千万元。

打造循环农业观光区。以马墩、板桥沟村为核心,进一步优化花椒、柠檬、枇杷等经济林果产业结构,逐步扩大特色羊肚菌种植面积,结合千亩太平寨水库资源,打造万亩“渔+养+林+采+旅”循环农业观光园,现已建成种养基地亩,吸纳农户余户,年产值近万元。

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区。以马黄寺村、玉皇堡村为核心,进一步扩大红薯种植面积,打造“潼味”手工粉条特色农产品加工园,目前年生产手工粉条20余万斤,年产值近万元,惠及农户千余户,户均增收0余元。潼射手工粉条已经成为射洪有名的农产品,每年都供不应求。

打造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区。以马鞍山寺、犀牛寺、鹤泽山庄为核心,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弘扬友邻互助、艰苦拼搏、救死扶伤等精神为核心的中华传统美德休闲民俗文化旅游园。

巩固传统农业产业带。稳固潼射养殖粮油传统农业产业,特别是巩固潼射河小流域的油菜、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播种面积,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5万余亩,稳定粮油生产。现年出栏生猪3万余头、小家禽万余只、牛近千头、羊近万只、鱼类余吨。年,农村人均收入达余元。

王灿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潼射镇还将积极贯彻落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规划,优化产业发展质量,把优势产业如手工粉条产业继续做大做优做强,联合香山镇、复兴镇形成联合品牌等。

记者手记

做强优势产业

实现乡村振兴

在潼射镇马黄寺村的采访中,作为一个边界村,先天优势不足,产业进不来,要想摆脱贫困,镇村两级干部带领广大村民另辟蹊径,认真研究村里的优势,将目光瞄准了粉条产业。没有单纯的撒钱式扶贫,也没有算账式扶贫,而是带领村民对接市场,将红薯通过勤劳的双手变成了一根根“金条条”。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打破传统思维,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都是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马黄寺村扶贫不是瞄准一家一户,而是通过大力推广和发展优势作物和精深加工来形成规模优势,将潼射粉条变成区域性名牌农产品,让产业有了长远发展的基础,真正实现了产业扶贫的目标,值得推广和借鉴。

(全媒体记者黄铂晶吕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44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