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论语值得熬夜品读
第三章为政篇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应该用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北辰:北极星。
所:处所,位置。
孔子说:“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政,就会像北斗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建立德政在一定程度上对百姓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繁荣发展是有益的。从事政治的人应该用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用道德去教化普通大众,以此来弥补法律的不足之处。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做的事。以良好的德行来感化周围的人,靠拢我们的人便会慢慢多起来。人生再辉煌也总有终结的时刻,然而良好的德行却能够永垂不朽。“雁过留声,人过留名”,重要的是用自己高尚的品德证明自己。
宋·程颢、程颐:“为政以
宋·朱熹:“政之为言正
子曰:“诗三百
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诗经》共有诗歌篇,三百只是举其概数。
蔽:作概括讲。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所蕴涵的思想大义,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思想纯正’。”
《诗经》是孔子深入研究的一部作品,其中无论是抒写忠孝之人的远大志向,还是抒写忧男怨女的相思情怀,都是至情流溢,直写衷曲,决没有虚托伪饰,扭捏作态。所以孔子用“思无邪”来概括它,并且发出由衷的感叹:这些诗都是发自真情而创作的呀,思想典雅且端正。书读对了,我们的内心才会没有杂质,才能去除邪恶的欲望,这样我们的思想也就归于纯正了。
宋·程颢、程颐:“‘思无
明·张居正:“盖诗人之言有美有刺,善者美之,所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刺之,所以惩创人之恶念。”
子曰:“道之以政,齐
齐:整齐、约束。
免:避免、躲避。
耻:羞耻之心。
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孔子说:“用法制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虽然免受刑法,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整顿百姓,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会使人心归正。”
单纯地依法治国,百姓可能惧怕受刑罚而不去犯罪,但是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犯罪可耻。并且凡事以法为定论,有些情况下难免缺少人情味。最合理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法德兼行,用道德教化百姓的同时又用法律威慑他们,让他们从内心里明白犯罪是可耻的,从而具备廉耻之心。
宋·朱熹:“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
明·张居正:“日用云为,都有个仪则。使贤者不得以太过,不肖者不得以不及,而皆协于一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于社会;四十岁能掌握各种知
孔子将自己的一生作了一个简单的概括,不论周游四方去讲学还是出仕为官,他都以学为重,并且做到了善始善终。学习做人的根本在于修身养性,而德义的养成在于勤奋苦学。岁月向前推移,我们所需要的学问也不断地更新。而学问的真谛就是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深切体悟。学贵在持久,人生的大学问也是在循序渐进中求得的。伟大出自平凡,把对生活的体悟积累起来,从而透彻了人情世故所产生的哲学思想,总有一天你会成就一番大事业。
宋·程颢、程颐:“立,能自立于斯道也。不惑,则无所疑矣。知天命,穷理尽性也。耳顺,所闻皆通也。从心所欲,不逾矩,则不勉而中矣。”
宋·朱熹:“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
孟懿子
孟懿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求他向孔子学礼。
无违:不要违背。
御:驾驭马车。
孟孙:指孟懿子。
鲁国的大夫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的准则。”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的准则’。”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孔子很重视“孝道”,在他看来孝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从政的根本。孝道包含孝顺和孝敬两层意思,而孝顺就是说要顺从父母。作为孝子,首先就不该违背父母合理的意愿。如今社会,很多人父母健在的时候没有尽心尽力去尽孝道,父母去世的时候就大办丧事以此显示自己的孝顺。这并不是真正的孝顺,也违背了丧葬的礼节。孔子所谓的“礼”是既要恭敬虔诚,又不铺张浪费。
宋·朱熹:“生事葬祭,事亲之始终具矣。礼,即理之节文也。人之事亲,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
明·张居正:“人子事亲,心虽无穷,而分则有限,随其尊卑上下,各有一定的礼节。如父母在生之
孟武伯
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谥号为“武”。
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这里指代父母。疾,病。
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做父母的最担心子女生病。”
处世为人应时刻谨慎,提醒自己做到自尊自重,这样父母便能少些担忧。身处何地,遭遇何事,都不能做出让人不齿的龌龊行
天底下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不图回报,但是子女对父母的孝行却很少能做到这样的。孝敬父母,一定要体悟父母的心情,用这种心情反过来对待自己的父母,真正做到让他们安心才可以称得上是孝子。
宋·朱熹:“父母爱子之
明·张居正:“孔子之意,盖以武伯生于富贵之家,长于逸乐之地,易以致疾而忧其亲,故因问而警之如此。至若天子以一身而为天地神人之主,其所以培养寿命,而昌延国
子游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孔子的学生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就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也能够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恭敬的话,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只是做到了以物质来赡养父母还不能说是尽到了孝道,因为孝道的根本在于有没有孝心、对父母是否恭敬。对父母不尊敬,只是无可奈何地尽赡养义务,这跟饲养家禽牲畜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孝敬父母关键就在于敬,实际上就是侍奉父母内心要有诚意,诚心诚意的孝不是形式上的孝顺。
孝,不是形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是一种爱的心情。我们应该谨记圣人的教导,孝敬父母,除了物质上满足他们之外,更要重视精神上的孝敬,这是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
宋·朱熹:“犬马待人而
明·张居正:“夫子游圣门高弟,何至以犬马待其亲,而孔子犹告戒之如此者,盖凡父母之于子,怜悯姑息之情常胜,故子之于父母狎恩恃爱之意常多,其始虽无轻慢之心,其后渐成骄傲之习,遂至于无所忌惮,不顾父母者有之。”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色难:色,指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就是服侍的意思。
馔:意为饮食、吃喝。
子夏向孔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对父母总是和颜悦色是很难的。有了事情,儿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来享用,这样就算是孝了吗?”
孝敬应该是表里如一的,对父母要由内而外地爱与尊敬。爱是表现在态度上的,我们应做到内心孝顺,态度恭敬,对父母要有耐心。古人有云“发乎内心,见之于辞色”,言辞温婉,面色和顺,父母才能身心愉快。真正孝顺的儿女,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每句话里都有爱意,每个动作都带敬意,让父母在爱的氛围里颐养天年。
宋·程颢、程颐:“告懿子,告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宋·朱熹:“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
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
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讨论学问,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不同见解,像个愚钝的人。等他回去自己研究,却常常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愚钝。”
有大智慧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愚笨,其实却很聪明,正如苏东坡所说的“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自我修养贵在学习前人的知识理论,在独处的时候能深入思考,默默去理解并能从中举一反三,这样的人便是聪明人。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难免要向他人请教。在请教别人的时候能心存敬意,态度谦虚,不过度表现自己的意见以免令人难堪,这样的人便是大智若愚之人了。
宋·朱熹:“颜子深潜纯粹,其于圣人体段已具。其闻夫子之言,默识心融,触处洞然,自有条理。故终日言,但见其不违如愚人而已。及退省其私,则见其日用动静语默之间,皆足以发明夫子之道,坦然由之而无疑,然后知其不愚也。”
明·张居正:“颜子既是上智,又能好学,故其悟道之妙,至于如此。若未及颜子者,必须能疑而知问;然后可以讲明义理,开发聪明,而进于圣贤之域也。”
子曰:“视其所以
所以:所做的事情。
所由:所经过的道路。
所安:所安的心境。
廋:隐藏、藏匿的意思。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做过的事,观察他做事的原因,考察他做事时的心情所在,安于什么,这样一来,这个人还能隐藏什么呢?又怎么隐藏得了呢?”
关于“察人”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方法,选拔人才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任用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可以促进事业的发展;而任用一个无德无能的人,不仅耽误事业发展还会影响他人情绪。而知人的关键就是深入观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观察这个人安心于什么。一个人若能安于平淡,他就不会为了物质动摇,不会被纷杂的外界干扰,这样的人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宋·程颢、程颐:“在己者能知言穷理,则能以此察人如圣人也。”
宋·朱熹:“事虽为善,而意之所从来者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矣。或曰:‘由,行也。谓所以行其所为者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
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的时候,能有新体会和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个学习方法有着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仍然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温故”是学习的方法,要求我们在学习了新知识后要不断地复习巩固;“知新”是学习的目的,这要求我们要善于在旧知识里举一反三从中发现新思想。
宋·朱熹:“学能时习旧
明·张居正:“君子之学,不以记诵为工,而在于能明乎理,不以闻见为博,而在于善反诸心,学者不可以不勉也。”
子曰:“君子不器
器:器具。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而应该博学多识。”
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的才干,不能只局限于某一方面,这样他才能够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直到今天,这种思想仍然有可取之处。器具通常只有一种用途,打油的不能用来打醋,装醋的不能用来盛酒。但是君子修德养性,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事政治活动,都不能像器具一样用途单一,而应该博学多识,能博古通今。
宋·朱熹:“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
行:做,实践。
言:这里指所说的话。
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你要说的话先做后说,事情做了以后再说。”
“行”与“言”的关系有多种,但是孔子历来主张先行后言,也就是常说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圣人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会嘴上说而不去行动,应该先做后说。只有先去做了再说出来,才能够取信于人。那些未行先言,说的多却做的少的人,一定会被别人厌恶。
明·张居正:“孔子因子贡多言,故警之以此,其实躬行君子常少,言不顾行者常多。学者之省身固当敏于行而慎于言,人君之用人,亦当听其言观其行也。”
子曰:“君子周
周:合群。
比:勾结的意思。
小人:指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孔子说:“君子能普遍地团结人而不与人相互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9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