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吃狗肉简史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s://www.sohu.com/a/504649940_121130095

年4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目录》说明,狗已从传统家畜“特化”为伴侣动物,不宜列入畜禽管理。

有人把这一说明解读为禁食狗肉。于是,又爆发了一场“爱狗者”和“爱狗肉者”之间的混战。我对养狗和吃狗肉都没兴趣,我只是感兴趣说明中的一个词:“传统家畜。”因为,养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吃狗肉在我国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一、狗的驯化史

要说狗肉的历史,必须先说狗的历史。理由很简单,没有狗,哪来的狗肉?

科学研究证实,狗是由狼驯化而来的。中外科学家对几千只狗和几百只狼进行了线粒体DNA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狗的母系祖先都是狼,其他犬科动物没有任何遗传贡献。AKA,狼是狗的唯一祖先。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哪里的狼在什么时候被第一次驯化成了狗呢?根据基因突变速率,遗传多样性的地区分布,并结合考古学证据,科学界的主流观点是:目前世界所有种类的狗都起源于约1.6万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南部驯养的狼。

形态学分析也支持这个观点。狗有个重要的解剖学特征,即下颌上升枝的冠突顶点存在折返现象。在所有种类的狼中,只有中国狼也具备这个特征。因此,狗的中国起源论是可信的。

从时间来看,人类驯养狗与开始种植水稻几乎同时,但比放牧其他家畜要早几千年,所以表示动物的字多为“犭”旁。狗的驯养是文明的重要标志,表示从此有了畜牧业,有了稳定的食物蛋白质来源。

《管子·牧民》:“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六畜都是啥?《三字经》:“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所谓六畜,是指牛、马、羊、猪、鸡、狗等6种家禽家畜。古时候对别人家的美好祝福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二、狗有什么用

根据《礼记·少仪》,在中国古代,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曰守犬,守御田舍;二曰田犬,田猎所用;三曰食犬,充庖厨庶羞用。”

一是看家护院。《三字经·训诂》对“六畜”的作用进行了解释:“牛能耕田,马能负重致远,羊能供备祭器,鸡能司晨报晓,犬能守夜防患,猪能宴飨速宾。”狗的作用,就是看家护院、守夜防贼。这跟狗的叫声大、警惕性高有关。北魏末年贾岱宗作《大狗赋》曰:“昼则无窥窬之客,夜则无奸淫之宾。”

二是帮助打猎。在狩猎采集的时代,先民们需要依靠猎犬来提高狩猎成功率。《诗经》里有一首《卢令》,“卢”即黑色猎狗。还有一首《秦风·驷驖》:“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猃[xiǎn],长嘴的猎狗;歇骄,短嘴的猎狗。写的是狩猎归来,猎狗累了,于是主人让它们也坐在车上。苏轼也曾带狗去打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江城子·密州出猎》)。

三是用于食用。这也好理解,在蛮荒年代,打得到猎物,就吃猎物;若是一直没打到猎物,那就只好吃猎狗了,总不能让自己饿死。对于需要经常迁徙的先民们来说,比起猪、牛等大型动物,狗的体型相对较小,容易带走,所以成了最佳选择。等到后来农业发展了,先民们开始定居下来,才开始饲养其他家畜。

四是用于祭祀。狗及狗肉还是商周时期贵族祭祀或丧葬时的重要祭品。“献”字右侧为“犬”,意为用狗(犬)来贡献(祭祀)。商代甲骨文中多次提到“犬祭”,如“丁巳卜,又燎于父丁百犬、百卯、百牛。”“犬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作为死者随葬;另一种则是将狗作为肉食,宰杀后献给神灵。当然了,祭祀神灵之后,其实还是要被人吃掉的。

三、狗肉吃起来

狗被驯化之后,主要是用作狩猎助手。但是,零零星星的食用狗肉,肯定也随之开始了。到了西周末期,食狗之风逐渐兴起。

位居周王室宫廷菜单“八珍”之一的“肝膋[liáo]”,就是以狗为原料做的。《礼记·内则》:“肝膋,取狗肝一,幪之以其膋,濡炙之。”说白了就是把油抹狗肝上,然后烤着吃。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德公二年(公元前年)“初伏”,为了让国人安然度过酷暑,秦德公下令“以狗御蛊”。“蛊”,即毒热之气。也就是说,以狗作为祭品,驱除“蛊”。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最后的这个“走狗烹”,说明在那个时候吃狗肉已经是比较常见的了。

秦汉为吃狗肉的鼎盛时期。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书简上,就记载有犬羹、犬胁炙、犬肝炙等好几道菜。可见当时狗的吃法已经有很多种了。

但是,一开始并不是谁都有资格吃狗肉的。商周时期,狗肉还是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礼记·王制》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豚,庶人无故不食珍。”“士”以上的人才有资格吃狗肉,庶人(普通老百姓)是不可以吃的。

《史记·索隐》记载:“盟之所用牲,贵贱不同。天子用牛及马,诸侯用犬及豭,大夫以下用鸡。”春秋战国之时盟誓,要宰杀牲畜并饮用其血。盟誓者的地位不同,宰杀的牲畜也不同。天子盟誓,杀牛杀马;诸侯盟誓,宰狗宰猪;大夫以下的人盟誓,就只能杀鸡喝鸡血了。

但春秋战国之后,礼崩乐坏,礼制已经没有以前那么严格了,所以小老百姓想吃狗肉也就吃了。比如,刘邦还是市井小混混的时候,就喜欢去樊哙的狗肉摊子上去吃狗肉。

四、狗官与狗屠

吃狗肉的人多了,与狗肉相关的职业人也就多了。

看古装剧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主角义愤填膺地大骂一声“狗官”。但历史上真的存在“狗官”。据《周礼·秋官·犬人》载,周王室有一个官职就叫作“犬人”,平时负责相犬、牵犬,祭祀时负责提供狗肉。可谓是个名副其实的“狗官”。

伴随着狗肉业一起兴起的,还有职业杀狗人。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这里写了荆轲的两个朋友,一个是人人皆知的高渐离,另一个则人人皆不知其姓名,只知其职业为狗屠。但能够天天与荆轲一起喝酒,绝非寻常人等。

《史记·刺客列传》里的另一位刺客聂政,也曾“客游以为狗屠”。而最著名的狗屠则是上文提到的樊哙。这个以屠狗为业的屠夫,在鸿门宴上勇救刘邦,一战成名,后成为西汉开国功臣,被封为舞阳侯,名垂青史。

可见,“民间多高手,大隐隐于屠”。所以,明代诗人曹学佺的“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看来并不是随便乱说的。

五、狗肉的衰落

隋唐以来,狗肉的地位逐渐没落。关于狗肉衰落的原因,有很多的分析:

第一种说法是魏晋之后,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南迁,带来了不吃狗肉(他们较为爱惜猎狗)、专吃牛羊肉的习惯,促使中原人的吃肉习惯逐渐发生改变。

第二种说法是吃牛羊肉更加经济。在粮食保障率不高的古代,养狗不但会浪费粮食,而且出肉率相对较少,远不及靠吃草的牛羊来得经济。

三是唐朝以来佛教盛行。人们普遍相信杀狗吃肉会遭到不好的报应,所以渐渐地就很少有人吃狗肉了。

个人觉得上述这些原因可能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畜牧业的发展(这是物质基础),使得人们(主要是上层阶级)有足够的肉可以吃了,也就没必要去吃狗肉了。所以,羊肉、猪肉地位上升,狗肉地位下降。于是,有些屠户便动起了歪主意,“挂羊头,卖狗肉”。

不过,虽然上层阶级不吃了,但民间吃狗肉的风气依然存在,便宜嘛。到了宋徽宗的时候,狗肉又被狠狠禁了一次。为什么呢?因为宋徽宗的生肖是狗,所以他下令禁止天下杀狗。之后的元、清两朝,统治者都是北方来的游牧民族,并没有吃狗肉的习俗,所以民间吃狗肉的氛围一直不浓。

如此一来,吃狗肉的人越来越少。到了现在,全国其实只有少数一些地方,和少数一些人还在吃狗肉了。我不吃狗肉,但我不反对这些有吃狗肉习惯的人,有些地方确实也有悠久的吃狗肉的习俗。只不过“狗不列入畜禽管理”,便等于狗没有了“屠宰检疫”,也就相当于你今后能够吃到的狗肉都是没有安全保障的。

想想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狗肉能不吃的话,建议还是别吃了吧。

部分参考文献

《史记》

《礼记》

《诗经》

《略论中国古代的食狗之风及人们对食用狗肉的态度》,刘朴兵

《“狗肉文化”是非多》,禾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80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